

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 周青春 袁永泽 牛红玉摘 要:基于“学生为学习主体”理念,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课程《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探索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途径和评估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思政对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有明显正向影响;师范生对本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认可度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佳。以上结果不仅对其他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有一定借鉴作用,而且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关键词:师范教育;研究生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11-0017-05
一、前言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提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培养学生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一门思政课程是完成不了的,因此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 “四个相统一”理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并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明确了资源共享、教师合作、深入研究和名师表率等方面的要求[2]。
新形势下,各高校在2017年就着力推进“五个思政”,以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为案例,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3]。在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方面,为培养“四有好老师”,陆韵等对师德教育及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4-5];王一敏等对本科师范生课程思政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6-8];郝园园等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9];权春善等老师对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1]。但师范院校针对教师教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报道不多见,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尚未见报道。
《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和学科教育(生物)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和重大成就,以及其在科技教育、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的应用,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重要性。课程内容丰富,与学生日常生活也相关,非常适合开展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因素,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师范特色专业课程的转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教师职业素养;进行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本教学模式的设计来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兄弟提出的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12]。积极的互赖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合作,所以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有效促进学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也贯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理念。
因此,本文以如何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课程内容特色有机融入相关思政内容为研究切入点,在社会互赖理论指导下[12],参考相关文献并利用本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思政教学模式[13-14],教学实践并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本课程思政实践不仅对师范院校其他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探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且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潜移默化师范生民族自豪感、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本文对某部署师范H大学2021级和2022研究生班(86+88人,超过80%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学就职)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在不同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融入途径或方式多样,教师自然引入、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等。挖掘的思政元素类型有视频、音频、动画或图片等。本研究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二)问卷调查法
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对2021和2022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效果等进行调研,有效问卷份(其中生物学科教育专业研究生问卷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态度及认可度,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中的课程思政对自身职业素养(含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方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软件是 SPSS 20.0,部分课前与课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三、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课程思政模式
基于社会互赖理论,本文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思政教学模式和思政元素融入途经,挖掘相关思政案例,完成整个学期的新模式教学实施设计。
(一)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作为生物学和学科教育(生物)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工程发展的基本历程、原理及其间标志性成就。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增强师范生民族自豪感、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为实现以上思政教学目标,本课程首先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课程相关内容挖掘我国科学家重要成果(如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完成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等十几个案例),并有机融入本课程各个章节教学内容。这些案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有利于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再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思政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途经,完成一个学期的新模式实施教学设计。本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研究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新模式整体教学设计对本课程思政效果可提供一定的保障。
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思政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实施流程如下:
课前要求研究生通过已有的云课堂、小雅平台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并自主挖掘相关思政内容(如:我国科学家的贡献等),作为课堂小组合作研学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在老师用PPT、视频、动画和思维导图等形式讲授某生物技术突破艰辛过程和创新思维后,引导所有同学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每组5-6位同学,但不固定),组员通过各自查找资料收集我国科学院的贡献及其科研经历、内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及自己的疑惑等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研学和自主解决相关问题。然后每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小组研学成果与感想。期间老师通过点评、答疑和提问等形式引导研究生体会科研的艰辛;学习我国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精神。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启发同学们对本课程重难点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并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内容。
(二)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课程思政模式特色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任务驱动的“讲授+小组研学”思政教学模式特色总结如下:
1.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理念下进行课程思政
课前布置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任务,驱动师范生自主通过互联网平台挖掘更多的思政和学习资源,包括最新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及其科研经历、我国生物技术相关“十大”科技进展和社会热点等。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让成员间及小组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和互助,促进师范生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增强学科兴趣、科研视野、社会责任和科学思维等教师综合素养。
2.本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契合
在各个章节有机融入生物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及其科研经历等,如袁隆平院士的高产杂交水稻技术和陈薇院士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技术。使师范生在学习最新生物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被生物学史上优秀科学家的真人真事所感召,被其科学成果所鼓舞。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思政元素融合途径和技术的创新
(1)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多个环节
首先,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研学与讨论等环节。其次,《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思政还融入师范生在其课题组的科研探究中,引导师范生在其导师的言传身教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师范生学科兴趣、基本教学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多元化
与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思政内容以图文、声频、虚拟仿真、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思政知识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利用我校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一个愉悦、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师范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师范生的科学思维和新教育技术储备。
四、本课程思政效果与分析
采用新模式教学实践一学期后,我们通过对课程前和结束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反思对《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一)本课程思政有助于师范院校研究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
本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职业素养(含教师职业素养)。因此,在本研究中重点调查了融入思政因素的《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课程对师范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超过95%的学生认为本课思政对其职业素养(含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有影响,其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学生占比达到36.75%。尤其是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的师范生,认为有影响和有很大影响的占比分别达到96%和38.25%。虽然这一问卷问题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现代生物技术及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对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明显,达到预期育人目的。
(二)研究生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有显著提高
对《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前测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生占20.51%,而后测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占比上升到36.25%。Pearson卡方检验前后测结果显示,P<0.05,表明本课程思政教学后,认为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的研究生占比显著升高,即研究生对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识有显著提高。
(三)师范生对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的认可度高
学生对《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态度调查发现,喜欢及非常喜欢的人数占高达90%,其中非常喜欢的人数接近40%,说明本课程思政教学得到了大多数师范生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关于在现代生物学技术及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途经的调查中,前测中作为课程导入材料融入的占10.26%,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的占82.05%,课堂小结中开展的占6.41%,作为单独课堂环节的占1.28%;后测中作为课程导入材料融入的占23.75%,授课过程中渗透的占65.00%,课堂小结中开展的占5.00%,作为单独课堂环节的占6.25%。结果表明,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思政教育是大多数师范生易接受的方式;希望作为课程导入思政元素的师范生比例有所增加,而在课堂小结渗透思政元素的师范生比例有所减少;作为单独课堂环节的师范生比例有所增加。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各个环节思政元素的渗透比例进行调节,更好地满足师范生的学习预期,提高课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