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张沛铭 姚精茜 王斐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亦是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发展的关键条件。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制度边界的模糊、内容要求的模糊和行为准则的模糊等问题。对此,要完善制度建设,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明晰主责主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引;强化自我修养,以修身正己为立业之本等具体路径做好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辅导员;师德师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11-005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思想政治为引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做到立规矩明底线。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师风师德建设方面的理论精华,为教师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师德师风即是教师培养发展的核心素质也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落实,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其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与大学生是接触时间最多,交流最频繁的角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均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等基本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尤为重要。深刻认识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建设困境,对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价值意蕴

新时代,评价一名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是要看其心中是否有国家和民族,是否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辅导员师德师风事关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衡量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的根本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重在引导学生建立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民族大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引导学生将人生发展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中。高校作为塑造思想的重要场所,要求教师工作队伍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受影响最大的职业,是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辅导员一言一行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亦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需要。

(二)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和健康成长的朋友,其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高校学生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格外注重其政治思想和品质道德的培养和树立,这事关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兴衰,事关国家基础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学识素养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可,进而加强“人生导师”的作用。辅导员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工作队伍职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重要一员,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实施者。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定义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辅导员要遵守社会公德,引领社会风尚,用高尚的品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师德师风的建设无论是作为刚性的制度要求,或是柔性的发展需求,都足以证明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审视

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决定着其辅导员队伍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纵观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仍然存在着师德师风边界、内容、行为模糊不清的情况,这些因素阻碍着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影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一)边界模糊,缺乏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的“公德”制度

明晰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边界问题是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的关键举措。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更是教育的管理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于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师德师风素质提出过要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师德师风工作制度。具体体现在对辅导员招聘、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对辅导员事务工作和专业发展普遍有较高要求,但对于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缺乏一定考量,对辅导员的工作考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重管理和事务工作成绩,缺乏对学生育人质量的考评等。因此造成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与育人工作脱轨,导致辅导员工作成果的考评和师德师风的考评边界出现模糊不清的现状,没能建立起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的辅导员职业“公德”制度。

(二)内容模糊:缺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德”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高校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承担众多的工作任务,在烦琐的事务工作中,辅导员容易迷失方向,将辅导员角色定位为事务的处理者而非教育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未能做到将烦琐的事务教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相融合,时常出现事务工作与育人工作“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在针对辅导员师德师风内容建设上存在一定缺失。对于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内容管理上还停留在不踩“红线”、不越“底线”的原则上,面对一些未能及时发现的辅导员思想和行为问题并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求辅导员严守师德师风,以良好的形象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师德师风内容的管理上仍停留在传统的失范行为层面,没有将师德师风内容扩大至思想层面。这也造成辅导员师德师风内容的定义上没有明确,导致高校辅导员缺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德”情怀。

(三)行为模糊:缺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私德”修养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6]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也要求辅导员需要做到言行一致,即辅导员师德与师风的一致。师德是高校辅导员内在涵养的高尚品质,即道德修养等诸多因素,而师风则是辅导员具体的行为表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辅导员在教学管理环境中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而生活环境中的实际行为会成为学生审视辅导员的重要因素。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马冬昕指出: “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风范都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学生生动的教科书。”[7]辅导员工作与生活的言行一致是教育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言传身教更是成为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格外注重的品质要求。辅导员与科任教师最大区别在于其教育的范围不光是在课堂之上,更体现在课堂之下和生活之中。辅导员与学生生活接触较多,学生会将辅导员言教与身教进行对比,两者存在较大差别时,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教育能力便会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审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依然存在一定的言行不一情况,其原因是辅导员没能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私德”修养。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边界,同时也是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的重要方式。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明晰主责主业、强化自我修养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合理化、可操作化。

(一)完善制度建设,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应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根本依据。在当前的制度社会中,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应成为辅导员发展建设的首要工作制度,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困境,要坚持完善辅导员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明确辅导员职业工作“底线”原则。

第一,高校要树立政治方向为指引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培养制度。“讲政治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8]辅导员要始终将政治站位放在第一位,要时刻心系国家民族、时刻保持国家情怀。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跟随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明确的政治方向也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为理论支撑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培养发展制度,是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培养的有力保证,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站位,严把“思想关”,确保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

第二,高校要建立全员反馈为监督的辅导员师德师风考察制度。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考察制度要避免结果导向,如对已发现的师德师风问题的严惩,对潜在的师德师风问题避之不谈。辅导员师德师风的考察要依靠全员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依靠学生、家长、校友及广大的教师群体,要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师德师风考察制度。高校要加强“全员反馈”的监督方式,针对群众反馈意见要做到高度重视、严格审查,定期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自查和他评工作,将辅导员师德师风考察制度做到常态化。

第三,高校要健全“一票否决”为手段的辅导员师德师风评价制度。辅导员师德师风问题作为评价考核的“第一标准”,是对辅导员一切工作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要健全“一票否决”的辅导员师德师风评价制度,明确师德师风问题的惩罚标准,杜绝“一刀切”式的评价制度。在辅导员师德师风评价制度的设置上需要具有针对性,如对出现政治思想类师德师风问题的要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给予一定党内处分且加强其党性修养和教育工作,对于出现学术规范类师德师风问题的要取消其一切职称评定资格,严查其学术成果,禁止其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等。

(二)明晰主责主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引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首当其冲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义为教育与价值引领工作,高校辅导员要求具备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其当好理想信念培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的“人师”基础上,争做有扎实学识并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

第一,高校要强调以育人工作为核心的辅导员职业定位。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日常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占据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及精力,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打杂”人员的错觉。高校辅导员亟须强化其育人工作的职业定位,明确其育人的职责主责,将育人工作作为开展辅导员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