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何离开: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
作者: 马雪玉 蔡潇怡 李琼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对当地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存在着因转专业而导致学前教育师范生流失的现象。为了探讨师范生离开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及其专业认同的建构,本研究对转出学前教育的15名师范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艰难的专业学习经历使师范生萌生了离开的念头、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负面认知强化了其离开的意愿、个性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不匹配加速了其离开的进程;同时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表现出认同早闭型、认同扩散型、认同延缓型三种类型,对学前教育专业认知、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对自我认知等专业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迷茫。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理念和专业身份建构的指导,以形成合理的专业认同,为未来的教师专业工作做足准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11-0068-10
一、问题提出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是关键。学前教育师范生是国家未来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储备军,但相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幼儿园从教意愿却相对较低[1][2],存在职业信念不坚定、离职率高等问题[3][4],导致学前教育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而又不愿意去幼儿园从教,成为制约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刚性的市场需求和失衡的现实供给矛盾亟待解决。
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印发,强调要“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5]地方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县域或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主力军[6],其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对当地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选取的个案是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存在着学前教育师范生转专业现象尤为突出的现实困境。近三年,学前教育师范生转出率占三成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级和2020级学前教育师范生中提出转专业申请的达50%之多,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流失严重。培养优秀的幼教师资需要优秀的师范生生源,如此大比例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流失必将直接影响着地方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以往学者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也有相关研究[7][8][9][10][11],但是对于这些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又想方设法转到其他专业学习的“转出群体”,研究者却鲜有关注。本研究聚焦学前教育师范生转出群体,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学前教育专业?二是他们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什么样的专业认同?目的是揭示师范生离开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引导他们理性对待转专业行为,减少学生转专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帮助其建构合理的专业认同,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优秀幼儿园教师提供管理借鉴。
二、理论视角:专业认同及其建构
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并按照该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12]。其内涵包括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是否愿意依据所学专业选择相应职业,并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愿意接受本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13][14]。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学习投入[15],专业认同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呈现显著的正相关[16],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专业认同可以降低职业决策困难[17]。专业认同是预测一个人的职业未来的有效预测因子[18],是联系学生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因素的桥梁,外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从业意愿[19]。
专业认同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社会化的过程,受到个人价值观、情感、信仰、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它还受到个体经历以及历史、社会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0]。有研究者将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四类:(1)历史因素;(2)社会学因素;(3)心理因素;(4)文化因素[21]。赵宏玉等认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认同由外在价值认同(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在内外价值认同驱动下的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22]。李丽等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为:自身条件、重要他人、专业学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专业认同,其中自身条件对专业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较为突出[23]。
专业认同是师范生学习的动力以及专业发展的基础,选择离开学前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认同。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师范生转专业这一现象,基于专业认同的理论视角,从专业认同的建构及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以一所地方本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近三年转专业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按照信息饱和及能够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为原则,采用滚雪球法选取2017级、2018级、2019级转入小学教育专业的15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的转专业政策规定,本科学生分别可以在第2、3、4、5学期提出转专业申请①,其中第5学期1人,第4学期4人,第3学期3人,第2学期7人,四个时间段全部覆盖(见表1)。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本研究遵从质性研究的范式,主要对师范生离开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及相关的学习经历进行探究,需要他们通过回忆的方式对在学前教育专业阶段的经历和想法进行重现和意义建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提纲主要围绕着“他们当时怎样被录取到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期间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为什么要离开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设计。研究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15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全程录音,以便后期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三)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首先对访谈录音资料进行编码,以“访谈顺序+年级+姓名代号”的组合形式进行编码,共得到15份录音资料,每份录音资料的时长在30~50分钟之间;然后把录音资料转录为文本资料,共计13.7万余字;最后采用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情境分析的方法寻找研究对象转专业过程中的情感故事线,以便研究者更真实、生动地展开其转专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在此基础上揭示其转专业的原因以及建构的专业认同类型。
四、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缘何离开学前教育
对访谈数据分析发现,师范生选择转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经历、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认知、自身个性和职业发展目标的匹配度。
1.艰难的专业学习经历,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学生之所以选择离开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因为其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和瓶颈,进而萌生离开的念头。
(1)艺术禀赋缺乏,学习力不从心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一般都是面向县域或农村幼儿园,而县域或农村幼儿园希望能招收到“教、唱、跳、弹、画”样样都行的“全能”教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则会侧重艺术类的技能课,甚至以艺术类技能课开得多为特色,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发展需要。这些学生都是通过普通高考上来的考生,到了大学以后才开始学习这些艺术类课程,而艺术类课程学习通常需要天赋或者早期的训练基础。受访者表示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这些课程对他们而言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学不会导致情绪低落。
就是很吃力,比如说练一首那个儿童曲子,别人可能一个小时练好,我可能要练三个小时也练不会。 (01-2017-WYD)
毕竟咋学也学不会,就是天生的,从小唱歌就跑调,肢体动作就不协调。 (04-2017-WSO)
(2)教学模式趋同,学而不得要领
学生反映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人比较多,有些课程比如弹琴、舞蹈什么的需要老师单独进行指导,但是老师照顾不过来,导致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掌握动作得要领,只是机械地模仿,学而不得要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觉得老师应该单个的指导,不能是一个老师教着一群学生,她有时候看不准每个学生做的动作准不准确,然后老师让学生一块儿表演一下刚才学的动作,她又说你做得不对。提前练的时候,可能是你做错了,老师也没有指导出来,自己也不知道。(12-2019-GYO)
学生在学习技能课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是自己设法去克服或和同学进行交流,课下得到老师的帮助或指导相对较少,或者他们不习惯和老师去交流该如何学好这门课,或者咨询老师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学习这门课,遇到困难基本上是靠自己去琢磨和适应,导致问题悬而不决,越积越多。
还有那钢琴,老师教的时候,他就弹一遍,你也看不太清,然后只能是自己在下面自己琢磨,然后问问同学该怎么弹,课下基本上不和老师交流。(02-2017-YMM)
(3)课程考核分数偏低,学习成就感丧失
课程考核成绩在一定水平上代表了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与水平,但是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在技能类课程上,总是学不好,虽然可以拿到及格分数,但是不如别人考得那么好,失落感加强,更没有成就感可言,导致越来越不想留在学前。
自身条件差,再加上学半天也没变化,差不多就是学不会,考也考不好,没有任何成就感可言。(04-2017-WSO)
2.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负面认知,强化了离开的意愿
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谈到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公众形象地让他们对其望而却步。不管是其工作内容、社会地位还是专业地位,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都不符合学生的预期,这进一步强化了其离开学前教育的意愿。
(1)工作内容:强度高、责任重、压力大
幼儿园教师职业角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因为工作对象为3—6岁的幼儿,年龄小,没有自主生活能力,所以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都是和幼儿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无法完全分离。呈现出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内容多且烦琐等特征。
在幼儿园工作的话,一整天都要面对小孩子,就是可能睡午觉的时间都没有,还要看着小孩子睡觉。(11-2019-ZYJ)
因为在学前教育专业只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师范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幼儿园进行实习,也没有近距离感受幼儿园教师的真正工作与生活状态,虽然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但是他们见过或者身边的人有这样的经历,这对于他们感受幼儿园教师的生活起到了替代性强化作用,让她们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已经体验到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苦和累。
因为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朋友就在幼儿园工作,她们每周六日都有培训,然后感觉事儿也挺多的,她那嗓子一年四季都是哑的。(05-2017-SZS)
师范生还表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幼儿家长的不理解,害怕自己处理不好和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除了照顾幼儿的身体累以外,更多还有应对家长的“心累”。
我觉得可能心累吧,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宝贝,如果磕了碰了,就害怕家长对自己有啥看法,为什么没有照看好人家的孩子。有的家长脾气比较火爆,没有问清事情缘由什么,就来批评老师,我就是比较害怕这种家长。 (01-2017-WYD)
(2)社会地位:收入低、上升空间小、社会声望差
相比于劳动量大、责任重的工作内容,师范生更多地提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待遇和其付出劳动的不匹配,风险高、工资低、待遇差,上升空间小,生活水平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