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意蕴与路径
作者: 张蔼凌 康钊摘 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师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结合对教师学习的发展演进历程与意蕴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自主性、持续终身性和情境真实性,由此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基本路径,主张从教师主体自觉、学校助力与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加以保障并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教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1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强调教育、科技与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我国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与历史使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其学习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整体质量的高低。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学习这一重要课题,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并能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师学习的现代化教育发展历程推演
综观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与要求,甚至可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被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但它必然朝着教师主体的自我建构方向不断发展。认真梳理我国教师教育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可将其分成三个基本阶段。
(一)主张教师培训阶段
第一阶段是主张教师培训阶段。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第一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提出应当重视加强教员轮训和在职学习等教师培养要求。随后的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大会提出正规师范教育与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政策。197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可看作是我国较早正式使用“教师培训”名称的文件,该文件强调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教材教法方面的专业培训。随着西方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渐引入到我国的教师培训体系之中,我国教育界把这类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称之为“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时期的教师继续教育或者说教师培训工作,通常是指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当时的教师培训大都暗含“被培训”之义。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因为教师培训大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即由专家学者规划设计培训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一线教师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培训工作。当时这种模式虽然看似十分有效,但实际上却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对脱离,无法真正满足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毕竟教师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是需要教师基于内在的自觉以及由自我实现的需要驱动的自主、主动的持续性学习行为。
(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是在由单纯强调教师培训转向注重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背景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事实上,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曾明确指出教师工作应当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从此之后,各级各类教师都需要接受较为专业的教育培养,以符合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具体从业资质要求。1980年发布的《世界教育年鉴》明确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此后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会议相继召开。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发展趋势说明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提升的职业,但在今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这样的说法已经不足以反映现代化教师培养的目标需求[2]。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国内专家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主要分歧在于到底是从群体还是从个体角度来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如果从群体的角度出发,大体可以将其理解为教师这个职业得到专业化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教师进行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来看,则可将其看作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促进教师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升过程。2003年,教育部师范司主编的通识教材《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概念与政策保障等作出论述,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3]。
然而仅仅依靠“被别人发展”远远不够,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自主的、积极的自我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急需新的术语来替代“教师专业发展”,以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积极主动的、长期的,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倡导教师学习阶段
第三阶段是倡导教师学习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形势的变化让不少国内外专家意识到教师的成长不是被动、强迫地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本质上应当是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与追求自我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师学习”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专业术语,而是泛指一个人从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熟练教师以及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增长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教师学习”这个术语常被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同义词。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教师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词在文献中较为频繁地出现,主要用来描述在一定人为努力或外部干预下促成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变化[4]。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得到学界认同。至此,主张教师本位的“教师学习”逐渐替代“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术语,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性概念。在倡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坚持从“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第一代、第二代教师教育观走向“教师学习”本位的第三代教师发展新观念[5],这也应当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意蕴解读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内涵阐释
何谓教师学习?比利特(Billett)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借助反思与行动而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获得系统知识和形成专长的过程[6]。科瑟根(Korthagen)认为教师学习应当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学习环境(个体境遇)、学习行为、专业认同(工作身份)与学习使命(目标与成长动力)等[7]。李响认为教师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的基于教师原有知识经验和自省意识的学习方式,并将其看作 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路径[8]。张敏认为教师学习是指教师借助自身努力或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或能力的获得与生长变化过程,并将其与教师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9]。乔建中从教师学习的实现方式对其作出解释,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与实践等方式获得系统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活动[10]。由此可见,虽然实践中对“教师学习”概念作出科学界定的确较为困难,但教师学习应当是一种强调教师自身全面发展与提升的整体性学习,因为教师学习不仅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增加或学历层次的逐步提升,同样应当强调注重教师个体的身心与智力、道德与审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1]。因此,教师学习是一种源于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内在需求,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情境或问题导向,借助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有效实现知识创新或教学水平提升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特征分析
当前,教师学习正面临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强烈冲击,教师的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王凯明确将教师学习看作是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同时结合对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的研究分析,认为教师学习应当呈现出生命化、自主性、适切性、互动性以及多样性等基本特征[12]。总体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学习应当有其独特的理论意蕴与特征体现。
1.较强的专业自主特性
教师学习应当特别强调其主动特性,但无论传统的教师培训还是专业发展往往是让教师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悖于成人学习的本质特点——自主性。教师要善于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自我发展,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并且能够自主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的专业自主性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发展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曾经指出,教师应当擅长在学习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指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选择[13]。因此,教师学习的自主特性十分鲜明,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自身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持续终身的学习特性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已然逐渐意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个较为短暂的、被迫强加式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进取和无止境地自我探求的路径[14]。教师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学习型专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意味着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学习应当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与成长过程。伴随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领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样应当与时俱进,短暂的教师培训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时代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习终身性的积极意蕴。
3.自然真实的情境特性
教师教育学生要在极为真实的课堂与生活情境中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有所感悟并做到学以致用。那反过来说,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学习也同样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教育循环模式。只有当教师学习的情境具有较高的自然真实特性时,教师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只有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并取得实际效果的理论才会被教师真正学会,从而有效实现从“所倡导的理论”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15]。因此,教师要学会积极营造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学习的实现路径
(一)主体自觉:教师积极主动寻求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教师学习应该充分回归到其应然状态,全面实现教师学习的生命力回归,真正还教师以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教师学习主体性是教师学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管是教师对学习内容的主动选择、学习过程的自觉反思与积极评价,还是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都源于此。因此,教师主体自觉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践中应当注重全面张扬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价值以促成其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事实上,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走向现代主张的教师学习不应当只是文字的更迭,更重要的是要促成教师教育与学习观念的全新变革,以此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需要持续学习的这样一个主体提升的过程。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学习,注重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在学习手段和方式上,教师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充分实现现代场域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更新,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唯有这样教师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此外,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的个人天赋与能力需要通过协作和支持得到加强[16]。
(二)学校助力:构建支持教师卓越发展与成长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