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落实策略探究

作者: 杨艺斐

摘  要  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快速转型冲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化,专业落实不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相关部门要加强乡村教师对乡土性文化的学习革新;乡村教师自身应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指导儿童良性且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提供实用的乡土知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做乡村振兴引路人。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专业落实

中图分类号  G4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25-0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向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肯定了教师队伍的伟大成就,并概括性阐述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对全国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梁漱溟曾指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文化的根、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实现中国文化发展,必须从乡村教育着手。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乡土情怀,这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内在精神力量,帮助乡村教师自觉承担乡村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教育部等六部门在202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关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专业落实应当成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本文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更大力度落实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以及如何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成长路径。

一、教育家精神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一)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具有继承性与时代性,既彰显了“四有好老师”与“四个引路人”的珍贵品质,同时也具备了教师队伍新的使命要求。新时代教师队伍具备先进教育的理念、卓越教育的成就,秉持热爱真挚、开放包容、孜孜不倦的教育态度,这些特质逐渐成为教师自身固有的精神品质。教育家精神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推动全国教师队伍成长的内在精神指引。

(二)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强调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质。“乡土”指本乡本土,蕴含乡土地域性与文化性[2]。乡土情怀不仅是植根在乡土社会的一种情感,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征。本文中,乡土情怀指的是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关注,对乡村学生成长和乡村农民生存状况的关心,以及对乡村社会建设的坚守。

乡土情怀落实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育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三个方面。

首先,乡土情怀涵盖了乡村教师对乡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增强教师个体的乡土文化认同。乡村教师需要对乡土具有更浓厚的热爱与尊崇,乡土情怀是连接教师个体与乡土之间的情感纽带。其次,乡村学生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往往与家中长辈缺少沟通,导致儿童缺乏安全感、亲密感而存在一些情感障碍。具备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是乡村学生的“守护者”,需要关心爱护儿童,帮助乡村学生解决情感缺失的问题。最后,乡土情怀对乡村社会乃至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乡土情怀的社会价值通过育人价值体现,乡村教师通过培养、塑造人才,培养出一批批乡土建设接班人[3]。

二、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落实中的困境

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情怀、认同和扎根于乡土情怀的人来实现[4]。然而,当前社会的迅速转型与城乡差距渐趋加大导致了乡村教师的情怀在落实中逐渐淡漠甚至缺失,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得到专业化的落实。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乡村教师流失严重,而补充不足。一部分优秀乡村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动,不愿意在乡村学校任教[5]。

当前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强化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然而,一些乡村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本土文化和情感的重视和追求。部分乡村教师盲目学习城市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忽视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独特性,导致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落实淡漠,对城市文化有着向往依恋情感,虽然身处农村,却逐渐远离乡土,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同时,乡村教师在乡土情怀落实中,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轻视了学生道德情操、情感及体能发展,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缺少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人际交往困境等问题的思考,乡村学生普遍存在乡土情感缺失。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落实存在困境,更对乡村学生的成长以及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不利。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价值意蕴,做好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引领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得以专业落实,重振乡村教育发展新模式。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落实策略

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结合客观因素来探索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落实基础,为乡村教师情怀的落实提供有利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乡土情怀对乡村教师与乡村学生的价值。具体落实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强化乡村教师乡村文化的学习与革新

乡土文化的学习与革新是乡村教师了解乡土文化、落实乡土情怀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重要文明载体,也是重要精神动力。乡村文化的发展是乡村教师扎根农村以及致力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负面影响,城市文化涌入农村导致乡土文化受到冲击。因此,乡村教师应结合乡土地方特色,开设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地域性课程与活动,通过建设乡土课程,弘扬乡土民俗风情和乡土手艺等方式落实乡土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与乡土文化的联结。

首先,加强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在教师上岗初期,相关部门应组织乡村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乡土课程让教师了解乡土风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师队伍进行乡土文化进修以及考核,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除乡村教师身份的“边缘化”特征[6]。

其次,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遵循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响应和确认[7]。乡村教师要强化自身乡土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对乡土归属文化的价值肯定与认同,这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在认同的基础上,乡村教师应落实乡土情怀,树立心怀乡土,志在文化振兴的理想信念,为国家和乡村的发展服务,在革新乡土文化的过程中落实乡土情怀,以身作则,增强乡村人民的乡土情怀。

最后,落实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习乡土文化,增强师生之间的文化沟通。教师要倡行心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心怀乡土,振兴乡土,引导乡村人民了解中国乡土文化,面向我国现代化与乡村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做革新乡土文化的“新乡贤”。

(二)指导乡村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

在乡村教学实践中,乡村教师首先要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启发智慧并培养学生的心灵。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乡村教师需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专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关怀,给予学生多样化且丰富的发展机会[8]。

其次,乡村教师要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将乡土情怀融入教学工作中。关心学生是乡村教师践行乡土情怀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的对象主体是乡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爱,亟需乡村教师的关注和呵护。因此,乡村教师要把爱和知识带给每一位学生,用坚守托起乡村学生的未来。

最后,乡村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始终坚持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9]。中华民族自古就重德性,有儒家始终强调“德治”、“以德为本”,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等方面强调“德”的重要性[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联系,升华了“立德树人”的思想。乡村教师要研究乡村教育特殊规律,涵养乡村学生的德性;从教育的社会性出发,落实乡土情怀,培养乡村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所需人才;发挥教师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发展儿童品德,同时发挥教学相长作用,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流中共同培养德性。

(三)提供实用的乡土教育内容

乡村教师应该摒弃城市化教学模式,以乡土性、本土化、特色化为教学指引,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建设乡土教学目标与对乡村学生实用的教学课程与活动,如有关特色民歌的音乐课、地域性地理课、实践课及专题研讨等,使乡村教师更全面了解乡土状况,让乡村学生能够掌握广博性知识与地域性知识。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研究革新教学的重要动力。乡村教师不仅要掌握通识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还要学习乡土性课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重知识,更重情怀,可以设置一些培养乡村学生情感的课程,挖掘乡土资源,构建乡土知识,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应做到勤学笃行,求实创新。乡土课程的革新要始终扎根于乡土。换言之,乡村教师要基于所在环境和乡村学生的特殊性,构建乡土特色课程,避免“仿城化”的离乡教育[11]。

(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实践

教师的投入程度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认识到师资建设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常抓不懈乡村教师队伍培养。为了让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需要提供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并创造有利条件。

乡村教师要发挥新乡贤作用,为乡村建设提供资源,做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教师要心怀立志振兴乡土的理想信念,意识引导实践,通过多渠道宣传乡土社会建设的价值,激发群众对乡土教育发展与乡土建设的关注、热爱与奉献意识,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教师要发挥示范性作用,践行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乡土建设的引路人,带领乡民参加各种建设活动,鼓励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活动。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乡村发展影响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教师要立于全球视野,放眼世界,了解各国优秀历史文化,学习先进思想,以文化人。

四、结语

教育家精神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师特有的高尚品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不断落实乡土情怀,发挥其社会、文化及育人价值。乡土情怀只有通过有效的专业落实,乡村教师只有将自身情怀投入落实到实际教学与乡村建设中去,挖掘特色乡土资源,建设乡土课程,传播乡土文化,贴近乡村学生,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建设。

(杨艺斐,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2023-09-09)[2023-10-2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84.htm.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3] 周丽琴,谢超香.新时代乡村教师乡土性培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64-68.

[4] 郝广龙,黄培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困境及其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23(8):52-60.

[5] 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3):42-45.

[6] 陈俊珂,陶玉心.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价值意蕴与培养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3(6):60-67.

[7] 严庆.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4.

[8] 刘铁芳.探寻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J].探索与争鸣,2021(4):15-18.

[9]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N].人民日报,2023-06-01(1).

[10] 张善喜.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与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32-37.

[11] 欧阳修俊,梁宇健,彭博.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使命与养成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3(10):31-39.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