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游明英

摘  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文本解读而忽视情感生成和阅读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并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生成,优化阅读教学环节。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31-03

体验式教学是指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层次和心理认知特征出发,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并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在逐层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认知情感,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规避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阅读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放大,教学中以自己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实现思维碰撞。这种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难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阅读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二)注重文本解读而忽视情感生成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载体,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1]教师要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就必须通过文本解读帮助学生实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实现情感生成。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自己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多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知识与情感、态度的交互,导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从学生角度而言,没有将自身经历、情感体验与文本阅读融合起来,就很难形成情感迁移能力,难以实现情感的有效培养。

(三)阅读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与生字词教学、写作教学等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结构。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和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就必须遵从语文课程的导向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阅读情境导入,多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在阅读后直接回答问题。[2]这样的阅读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思维与教学活动相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师信息,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体验式教学:破解当前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解决当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微课、多媒体等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又可以利用小组游戏、角色扮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减少枯燥阅读带来的疲惫感,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生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本的深度阅读,将个人思维认知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形成独特的阅读情感,丰富情感世界,从而提升学生情感认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本文阅读内容与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以情境体验或体验表述为支架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能够改变枯燥的阅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当前所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三)体验式教学优化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注重阅读的内容,对于阅读的一般过程和环节设计有所忽视,导致阅读成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以文本阅读目标为导向,适当穿插合适的体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机会,能够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新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已有的阅读经验中,是否见到过这些生字词,猜测生字词的含义。在阅读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主题完成100—200字的“微写作”,从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字、词、句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方式

(一)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

1.情境创设策略实施要求

情境创设策略就是在体验式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创设真实体验情境,提升学生直观感受,关联原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独特体会和深刻认知。情境创设策略的实施要求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生活实际的阅读情境;二是情境设计要以再现文本内容为基本要求,为阅读目标的达成服务,并反映人对真善美等高尚情操的追求;三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推动阅读活动回归生活,便于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介质加深理解。

2.情境创设策略实施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利用语言描绘情境,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现象,并融入自身情感。[3]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描绘圣诞节前夕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文本阅读之外的世界。(2)利用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设计活动并进行表演,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角。以《花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不同种类的花,用动作表现出花朵的开放状态。(3)利用实物创设情境,营造与真实生活相一致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影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手电筒和白纸等教具,通过手指操展示影子现象,便于学生在深入观察中主动生成体验。(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即将图片、视频、声音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体验下进入最佳情绪状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痛心和愤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深入品味提升学生体验感知水平

1.深入品味策略实施要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必须注重如下策略的实施:一是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注重对关键字、词、句的品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4]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容内化为自身情感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三是注重差异。不同学生的情感认知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内容时,应当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开展多样、分层的教学活动,避免统一要求给学生带来认知困惑。

2.深入品味策略实施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味:(1)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激活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在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逐渐形成对文本的独特体验。(2)注重通过变换比较帮助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也就是通过增加、删除、更换和改变关键字词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寻找情感共鸣之处,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有效渗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话,教师可以将“抽出”更换为“长出”,引导学生感悟“抽出”更能表达出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气息。(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文本内容,是学生实现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品味语言。进一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自由想象,深刻感知文本语言的含义,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看过的新闻与文本内容结合,想象父亲的神态、表情动作及心理活动,给学生创造更为充分的情感体验空间。(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仿写教材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阅读《秋天的雨》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学会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不同季节美的感知。

(三)实践融合丰富体验感知形式

1.融合实践策略实施要求

将实践活动融入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实施策略:一是以阅读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突破文本的束缚,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二是实践活动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丰富活动形式,改变传统教学一潭死水现象,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三是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和调控作用,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活动现象,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体验。

2.融合实践策略实施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融入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学生的体验感知。(1)组织游戏型活动。参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开展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良好体验。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纸牌设计三局两胜游戏,让学生找出合适的出牌顺序以获得胜利,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阐述道理的理解。(2)组织探究式活动。教师结合文本阅读内容设计具有逐层探究式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在实践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培养发散思维。以《捞铁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玻璃水缸、水、沙子等教具,设计动手实践场景,让学生上台演示并叙述捞铁牛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3)组织合作交流式活动。教师围绕特定主题设计合作交流活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借助他人经验丰富自身体验,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长相思》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形式,让不同小组学生分别讨论上阕和下阕蕴含的情感,再将自己的体悟分享给其他组员,从而实现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游明英,遵义市新蒲新区第十三小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参考文献:

[1] 李洁.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2024(4):162-164.

[2] 李登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2023(8):23-26.

[3] 董菊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3):53-55.

[4] 王秋月.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7):50-53.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