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视域下香港牛津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分析
作者: 李娜 梁林佳
摘 要 港澳台地区教育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中重要资源的教科书可以承载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分析当前香港地区使用广泛的牛津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来探究香港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现状。当前香港地区的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呈现较少,但传统文化呈现丰富;个性品质体现不够充分,但比较突出的是香港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非常浓厚。未来的香港教科书编写者应在教科书中突出数学文化,尤其是传统数学文化;丰富社会时事和国情国策、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等内容;科学统筹和选择各类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香港教科书;小学数学教科书;牛津版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46-0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香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研究”(编号:DHZ230521)。
2023年5月25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见香港大学校长等人时特别强调,港澳台地区教育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必须坚持爱国爱港办学方向[1]。学校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域,而政治社会化的成效又关乎政治秩序的稳健。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培养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身份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是确保香港地区长期稳定、践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蕴涵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通过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思政元素,将教科书中零散的思政元素整合序列化,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感悟,深刻领会其内涵与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2]。研究教科书中的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数学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使数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教科书选择
本文以牛津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乐在牛津 小学数学》系列教科书(简称“牛津版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此教科书在香港地区使用广泛,并且出版年限较新,更能反映当前香港教科书的课程思政渗透情况。此教科书主要分为五个板块:单元页、课文内容、进阶内容、单元总结和其他特色内容,深入探究其一年级至六年级共24册(每学年分四册)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探究香港本土教材的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
二、分析框架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了中小学德育内容[3],其中将“德育内容”的相关内容细化为五个维度: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的五个维度是相对全体学科来构建的,并未体现出数学学科特征,因此将其重新划分为四个维度:数学文化、爱国教育、个性品质以及地域文化,其中数学文化是有德育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和诚信观的塑造[4]。本研究分析的是香港地区的教科书,为凸显本土文化,因此本框架还增加一个地域文化的维度。基于以上考量,同时结合牛津版教科书的特点,最终建立了香港教科书课程思政元素分析框架,共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有若干分类,具体的分类、内涵要求以及例子如表1所示。
三、分析结果
根据研究设计对牛津版教科书的思政元素进行统计,得到思政元素共计265处。通过对各个维度的思政元素数量进行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牛津版教科书在地域文化方面的元素较为丰富。此外,传统文化、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时事也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然而,各类思政元素在分布上并非完全均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一)数学文化内容凸显不足
牛津版教科书在数学文化维度上的呈现略显单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知。数学文化在书中的呈现仅有17处,相较于我国人教版(41处)和苏教版(31处)等版本[7],其呈现频次确实偏低。这一对比数据凸显出牛津版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具有融入更多数学文化的空间与潜力。尽管当前呈现的数学文化内容有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深入挖掘与探讨的方面。
从数量上来看,外国数学文化在牛津版教科书中的呈现相对较多,占比超过了50%。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了一些数学符号的起源和演变,例如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常用运算符号的出现时间和地点,还涉及一些著名的数学问题,如七桥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数学文化在书中的呈现较少,例如,祖冲之估算圆周率比西方早一千多年等内容。最后,数学之美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几何图案中。例如,绣曲线和对称轴图案等几何图形,不仅具有美观性,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原理和思想。
(二)传统文化呈现丰富
在爱国教育维度上,传统文化在牛津版教科书中的呈现显得尤为丰富,占据了超过75%的比重,社会时事的内容则相对较少,而国情国策在书中并没有得到任何体现。这反映出教科书在编写时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
牛津版教科书呈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代科技成就如日晷、铜壶滴漏以及指南针等,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新;传统美食如汤圆、粽子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是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由于香港与广东地理位置相近,广东传统美食在香港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如中国结、剪纸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文化基本常识方面,教科书通过答题后的等级表示,如大臣、丞相、皇帝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此外,书中以我国国宝熊猫作为卡通原型,巧妙地融入了教学内容中,以不同的角色和场景出现,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维度体现不够充分
牛津版教科书在社会意识方面体现相对充分,这与香港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香港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书中许多与社会意识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规则,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环境保护、远足植树和慈善筹款等,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更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个人发展方面,牛津版教科书以每天游泳、跑步等锻炼活动为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际交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并涉及生活场景的数学问题,如分享蛋糕、感谢老师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和分享。然而,相对于社会意识的充分体现,牛津版教科书对于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的体现略显不足。
(四)香港地域文化浓厚
牛津版教科书对香港本地文化的呈现相当充分。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香港的货币系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港币进行交易,并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了港币的设计特点和防伪技术。中西文化交融也是香港本土文化的特色之一。由于香港的历史原因,香港教科书中呈现了丰富的度量单位,比如特别强调起源于英国的呎和吋,同时还呈现了1斤等于16两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度量单位。香港的自然环境,如天坛大佛、狮子山等,也是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展现了香港的自然风光。香港的本土特色随处可见:港铁是香港公共交通的标志性代表,八达通卡在香港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由于历史背景和翻译习惯的不同,香港在数学领域的语言表达也与内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香港教科书习惯将“度量”称为“量度”,将“棱柱”称为“角柱”,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在数学领域的独特表达习惯。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现行香港教科书在课程思政方面多有体现,但是依然存在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一)丰富中国数学文化元素的呈现
在数学文化维度的呈现上,整个教科书中的内容相对有限,且外国数学文化的篇幅稍多于中国数学文化。实际上,小学数学中包含的数学文化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倘若忽略了中国传统数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这无疑是不妥的做法[8]。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可引入算筹这一古代记数和计算工具,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引入这些内容可以丰富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维度,而不仅仅依赖图片来展示数字。
我国苏教版的教科书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数学文化内容。以“倍数与因数”章节为例,苏教版教科书通过阅读材料的方式,引入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以及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9],既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又激发他们对数学文化的兴趣。牛津版教科书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相关章节中融入更多与中国数学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二)丰富社会时事和国情国策内容
为了更全面地培养香港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时事和国情国策的了解与认识,牛津版教科书可以增加更多与社会时事和国情国策相关的内容。首先,教科书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时事,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时,教科书可以选取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如人口普查、环境保护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解读。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教科书应注重融入国情国策内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可以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局,增强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学习比例知识时,教科书可以引入中国国旗的长宽比是一固定比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丰富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个体的心理素质作为全面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涵盖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内的多个维度[10]。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增强面对挫折与压力的应对能力。因此,牛津版教科书应当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四)科学统筹和选择各类思政元素数量
牛津版教科书中尽管包含一定数量的思政元素,但存在较多重复素材。例如,中华传统美食饺子频繁以图片形式展示,但与教学内容关联不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代表性、文化内涵的中华传统物品。同时,香港地域文化的展示也显得单调,应挖掘和展示其多元性,如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心规划素材的数量和比例,避免某一素材频繁出现[11],让教科书既具教育价值又融入思政教育。
教科书中思政元素的选择与呈现应当兼顾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和学生接受度。然而,牛津版教科书中部分思政元素的选择与呈现不太恰当,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性或局限性。例如,将饺子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美食归入了“日式小食”的范畴,这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恰当的,忽略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能误导学生对饺子起源和文化的认知。因此,教科书对于思政元素的选择和描述应当更加准确严谨,更加深入地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
(五)丰富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
在统计思政元素内容时,书中多数内容以纯文字或单独的图片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然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但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加深理解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纯文字的表述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枯燥,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而单独的图片虽然直观,但缺乏连贯性和深度。此外,这些思政元素内容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上也显得比较生硬,缺乏一种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并乐于接受的呈现方式。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单独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小学生对于连环画的接受度更高[12]。牛津版教科书可以借鉴我国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增加连环画的呈现形式,通过连续的画面和情节,将思政元素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