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李君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更对其未来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有着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概述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5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2]。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期望对数学教师改善学科“教”和“学”有所参考。

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牢数学基础

。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更加扎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认知能力,实现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有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从实际来看,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分析条件、推理结论、构建证明等,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可以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切实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计算购物折扣、规划出行路线和时间等。这种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更加关注数学的实际价值,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3]。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缺乏有效学习的能力

第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理解、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赖于其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很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并未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不熟练,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后续的学习变得困难重重。第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他们难以理解问题的本质,也无法有效地运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4]。第三,学生解题思路固化。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数学问题探究、解题方法总结、解题思维变换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探究意识,学生普遍缺乏“尝试与错误法”“逆推法”等快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因此,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数学教学效率也十分低下。第四,部分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由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知识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持有消极态度,认为它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5]。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部分学生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复习则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这两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在课后又难以回忆起所学内容。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不积极参与讨论过程,错过了很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致使他们学习效果不佳,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6]。第三,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作业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作业设计并不重视,甚至抄袭他人作业、敷衍了事或者不做作业。因此,学生无法通过作业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也无法通过教师的作业反馈来进行反思,不能及时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错漏。

(二)教师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

第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没有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学重难点,或者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导致在课堂上难以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方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第二,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缺乏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延伸,严重影响学生问题解决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第三,现代化教学工具及教学资源利用不足,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导致他们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空间,最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欠缺、解题能力匮乏。

2.教学实践能力不足

第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但一些教师习惯性参照教材的教学章节和教学进度固定性地展开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课堂管理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在课堂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或者缺乏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再加上指导性不足,提问不当,课堂解题时间把握不准,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出现[7]。第三,缺乏教学反思和改进。部分教师没有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未能通过听取同事和学生的意见或者参加专业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没有全面分析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困境等,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上的失衡,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低下。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要想有效培育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整数”相关内容时,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明白本节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学生后续学习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作铺垫,理清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认知发展水平等,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探索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作为教学重点,将感悟“转化思想”、探索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规律作为教学难点,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经过自主探索后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其推理意识;让学生掌握并正确应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发展其运算能力;让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其知识迁移与应用意识。最后,教师要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8]。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9]。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学校要为学生建造一个新的图书馆和娱乐场地,需要计算图书馆和娱乐场地的占地面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知识。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向学生提出“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本质规律是什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何联系”“是否可以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等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有效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读懂题目、理解题意对于学生解决好数学问题至关重要,因而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审题习惯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有效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10]。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圈出关键信息,梳理已知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避免细节疏漏,找准解题方向,最后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思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通过这一措施让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正确计算方式,并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四)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捋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反思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反思,对于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扫清知识和思路的盲点,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梳理解题思路,通过回顾解题过程,进而将解题过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量代换法、列举法、假设法、逆推法、消元法、转化法、列表法、画图法等解题策略,明确各类解题思路与策略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提高解题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对于数学探索与研究的兴趣。[11]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效与数学思维的培养,及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影响了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项对策,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李君,济南市章丘区东山小学,济南 2502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 赵小华.“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N].科学导报,2023-09-26(B04).

[3] 袁敏.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J].学苑教育,2023(26):85-87.

[4] 叶仪婵.运用“图解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八).广西岑溪市第三小学,2023:7.

[5] 李超.策略引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教育界,2022(28):59-61.

[6] 朱海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10.

[7] 张翠昭.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之道[J].教师,2022(9):48-50.

[8] 赵晓晓.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3-6.

[9] 吴海燕.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1(26):42-43.

[10] 罗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广东省湛江吴川市城建小学,2021:3.

[11] 彭焕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0:5-8.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