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研究

作者: 韦艳

摘  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本文在概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新课标导向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方法,明确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实施要点,以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组织提供参考,为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成效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59-03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实现知识输入、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深入推进背景下,阅读教学方式必须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特征,推动知识体系高效建构,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指引下,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明确阅读教学实施要点,推动阅读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小学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证实,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受外界影响和干预较为显著,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文本素材,引进儿歌、游戏、表演等元素,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以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阅读活动的开展是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特定情境下的相关主题语言活动,逐步增加对英语语言知识的了解,多元拓展词汇和句式,准确把握阅读文本的含义,进而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对学生而言,能够初步体会阅读乐趣,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

小学是英语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利用查找工具书、请教他人等方式,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2]。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和研究,学生能够在更为广泛的阅读过程中逐渐认识并掌握英语学习规律,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串联,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创新性改革和研究中,还能够实现与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更加精准地把握学习效率低、阅读效果差等问题的原因,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改进,以推动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新课标导向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方法应用

(一)以翻转课堂模式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贯通,推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能够从学生现有阅读能力差异出发,设定差异化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关视频和微课资源,让学生结合任务清单,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了解阅读学习的要点。在课中学习阶段,教师能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找到答案,进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状态差异,与生活实际构建联系,提升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或布置不同阅读量和阅读难度的绘本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视野。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Story time”模块时,借助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训练,掌握“I like”“have dinner”“chat on the Internet”等词组,尝试写出自己在周末通常会做的事情。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Look and write”模块,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在课后环节利用网络和卡片形式向学生推送相关阅读资料,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体验和把握英语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征和具体应用方式,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合作学习模式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或项目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分工和互助模式下完成阅读任务,能够围绕阅读内容实现更为深入的沟通交流,更加多样化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同时,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先进带后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阅读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此,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情境对话,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热情,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中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合理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以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为例,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并初步掌握bike、bus、plane、ship等词汇,了解on foot、by metro、by taxi等交通方式后,教师可以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完成“Fun time”模块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设计中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在追寻开放性的答案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以支架式教学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不同形式的支架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3]。为此,教师应从具体学情出发,着眼于学习重难点,通过搭设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同伴支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效率,顺利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难题,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为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Story time”模块,掌握Art、Chinese、English、Maths等重点词汇,并利用这些词汇组织对话,进而掌握“What…do you like?”“What about…?”“I like…”等句型的使用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问题训练时,可以以课程相关图片为支架,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场景,为学生搭设支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词汇的含义,掌握句型的具体用法,实现课程知识与学习场景的关联,帮助学生快速实现知识建构。

(四)以游戏教学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由于英语词汇积累量有限,再加上跨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导致其英语学习兴趣低迷、热情匮乏、动力不足。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利用游戏教学法组织阅读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游戏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多元参与为导向,不能出现因难度过大而导致游戏无法进行或因过于注重游戏结果而影响阅读效果的情况。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准备多种游戏物品,选择几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完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Can I help you?” “ Id like…” “How much…?”等句型的正确使用,并学会分辨词汇的单数和复数形式。在游戏结束后,再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阅读,实现由游戏场景向知识学习场景的转换,推动学生更为高效地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以跨界学习方式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跨界学习又被称为跨学科教学,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选择带有其他学科知识点相关的语篇作为阅读教学基本素材,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4]。小学英语阅读学习具有目标清晰、阅读方式单一、材料简单、配图丰富等特征,同时也存在阅读时间短、词汇和语法知识薄弱、跨文化知识面狭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跨界学习教学设计应当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具象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最好配备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类作业。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活页为学生提供关于城市环境的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城市街道、景区景点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宣传标语、介绍资料等,自行整理阅读资料,并结合翻译、读写训练等方式,完成课后自主阅读。以此将英语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有效链接,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新课标导向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性教学实施要点

(一)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增加学生的阅读任务量就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然而,有些教师对阅读过程指导重视不足,以致学生阅读任务量虽有所增加,却未能有效掌握对应的知识、技巧与方法。这种阅读教学理念与“双减”政策导向要求背道而驰,学生阅读兴趣逐渐丧失,必然会对阅读教学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深刻理解新课标要求,明确“双减”政策落实要点,真正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出发,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深入做好教学设计,确保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真正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新课标为导向推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引,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更具引导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能获得阅读知识、阅读技能,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以此增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和讨论时间。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及支架式教学法等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合适的角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为主,同时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解决阅读学习中的问题。

(三)完善技术支撑条件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在控制阅读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减少学生在查找、准备阅读材料上的精力耗费。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合适类型的阅读材料,既便于阅读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又便于学生高效完成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渠道查找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学校则应加大在信息化、多媒体平台方面的硬件投入,便于教师利用移动终端开展阅读教学,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四)拓展课后阅读内容与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标的提出,社会及相关部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引,为学生提供有层次性的课后阅读材料,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后阅读活动,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贯彻落实“双减”理念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真正找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特点和习惯差异,根据学情组织课后阅读活动,同时还应采用合理方式定期做好评估,把握学生阅读能力动态变化,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方法指导,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韦艳,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

参考文献:

[1] 任小艳.新课标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英语广场,2023(15):133-136.

[2] 谭平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探究[J].英语广场,2022(21):134-136.

[3] 方雪蕊.如何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22(13):184-186.

[4] 黄艾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9(4):161-162.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