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本解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张玉华摘 要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影响教学设计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产生影响。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初读、素读文本,分析定位学情;然后再读、多读文本,明晰教学信息;最后细读、深读文本,挖掘主线脉络。在文本解读之后,教师应立足于解读后的结果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到:依托主线,择准教学点,确立教学目标;依托话题,择准接驳口,设置导入情景;紧扣主线,找准问题链,整体设计教学;聚焦主题,定准关联点,设计语言活动;扩容信息,拓宽资源面,丰富教学信息;跳出文本,迁移体验点,延伸文本意义。
关键词 文本解读;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62-03
一、引言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体验、感受,同时形成对文本价值取向认知的一个过程,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关键性阶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作用。”[1]实际上,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对传统教材文本阅读上,而是不断地向报刊、绘本等各种形式素材的课外阅读延伸。教师能否对这些素材文本进行有效的深度解读,全面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价值、挖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执教的具体课例A message from the sea,从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角度阐述基于深度文本解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二、如何有效解读文本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影响教学设计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产生影响。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努力读出文本的立意和内在价值,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独特的学习体验中丰富语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第一,初读、素读文本,分析定位学情
。教师应珍视与文本的初见机会,在第一次阅读文本时,要放下教学者的身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及其“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地返回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心态。[2]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用心思考和记录自己在阅读时所经历的所有认知现象,特别是要对学生可能在阅读文本时的发现、受阻、疑惑等历程加以关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的阅读教学活动。
第二,再读、多读文本,明晰教学信息
。在以读者身份初读文本之后,教师还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再一次审视、研读文本,即读文本的语言和所表达的情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在这其中,教师要读标题,标题是文眼,能帮助自己快速捕捉文本中心内容;要读主体,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要读细节,特别是文中留白,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为学生语言实践探索留出空间。
第三,细读、深读文本,挖掘主线脉络
。文本往往蕴藏着一条时间、地点、情感主线,这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关键线索。学生在连贯的教学情境中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串联成整体,提高知识存储和提取的能力。[3]若无清晰的主线,文本信息会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逐步被学生抛之脑后,从而影响阅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找寻文章的主线,将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串联在一起,以主线串引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从而有条理、有层次地逐步推进教学。
三、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后,教师应立足于解读后的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文本内容和内部逻辑,寻找文本解读结果与教学设计的最佳接驳口。
1.依托主线,择准教学点,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可操作性,采用“能做……事”的表述方式,凸显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目标的设置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演进逻辑,确保子目标之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4]据此,笔者从文本材料和学生实际出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
(1)能够理解并使用本课目标语言message、a German sailor、1886、600miles、ocean currents、location、solider、Japanese kids,能理解并运用People use drift bottles to...表述漂流瓶的作用。
(2)能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并谈论漂流瓶在不同时期或情况下的不同作用。
(3)能在文本学习和漂漂流瓶的过程中感受无论时间、功能和速度如何变化,漂流瓶总会带来惊喜或实现愿望。
2.依托话题,择准接驳口,设置导入情景
英语教学应注重在情景中学,在情境中用。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增加语言实践的真实感。[5]教师应积极创设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理解并运用语言。围绕文章关键信息,创设导入情景,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和接受语言。课堂伊始,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藏着礼物的盒子,要求学生跟着PPT中播放的音乐击鼓传盒,看谁是得到盒子的最幸运的学生。最幸运的学生可以打开盒子,得到一个漂流瓶,瓶中装有一些sweets和一则message。该生与同学们分享message的内容,然后笔者再由message的分享自然导入有关最古老漂流瓶的英文新闻视频。
用游戏Whos the luckiest kid?导入情境有双重目的。一方面,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开放新颖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感知the luckiest(最幸运的)的含义,有助于为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做准备。教师让学生读出message的信息,并与同学们分享澳大利亚最幸运妇女的新闻,帮助学生搭建了实际生活与文本信息the luckiest woman的桥梁,实现了由班级the luckiest kid向目标语篇的the luckiest woman的衔接。
3.紧扣主线,找准问题链,整体设计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6]教师应以整体语言教学理念为指导,合理进行活动设计,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活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话题,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有效、高质输出语言,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A message from the sea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深度剖析文本信息的内部逻辑,对四段文字、三种作用设置了若干一致性、系统性的问题。在学生完成第一、二段的学习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信息,呈现出时间轴的第一逻辑起点。In 1886,people used drift bottles to study oceans. Do the drift bottles have any other uses? 读完语句后,笔者亮出关键词——“作用”。学生快速阅读第三段,聚焦核心语言句式,找到中心句——Sometimes, people use drift bottles to ask for help。在从第三段阅读到第四段时,笔者通过一个漂流而至的漂流瓶,提出问题:In 1992, here’s another drift bottle. Whats the use of this drift bottle? 再次用关键词use设问。问题链的设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均指向文章的主线与脉络,即漂流瓶的作用及变迁。顺着时间线的不断延展和问题链的有序承接,原本零散的文本信息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路线结构。学生通过思考不断明晰文本的主题意义,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核心语言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文本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意义建构,还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迅速提取和运用关联信息。
4.聚焦主题,定准关联点,设计语言活动
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紧密贴合文章主题,关注活动内容与主题的关联性和紧密度,以及知识学习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文章来源于报纸,内容又与新闻题材密切相关,所以笔者力求找到最能契合文章主旨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第一、第二段关于洋流内容的学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开展2人小组合作,一人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一人阅读第二段内容回答问题,并运用所给语言支架,合作完成关于世界最古老漂流瓶的采访任务。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在文本内容巩固环节,笔者带领学生梳理已知的漂流瓶的作用,请他们做一回新闻播报员,在小组内选取一段内容进行播报。在每段内容播报前,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已给标题支架A drift bottle from ,尝试给播报内容拟定标题,使之成为一则标题新闻。学生尝试对每段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和概括,对文本的具体情节和关键信息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5.扩容信息,拓宽资源面,丰富教学信息
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对象,还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本课语篇通过一则世界最古老漂流瓶被发现的新闻,介绍这只漂流瓶的作用。笔者搜集了相关新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德国海军观察队在1886年6月12日为研究世界洋流而将漂流瓶投入大海的相关背景知识。洋流ocean currents是本课的重难点词汇,还涉及了地理学科内容。在教学时,笔者引入了动态的洋流图和静态的冷流、暖流交互运动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洋流的分布,感受洋流的走向,知道洋流的重要作用,为后续语言实践活动埋下了伏笔。
6.跳出文本,迁移体验点,延伸文本意义
由于受到教材容量的限制,编辑后的教材文本并不能完全围绕话题呈现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师仅仅基于已有的文本组织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精心拓展文本语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与文本相关的具有新鲜感和时效性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全面的语境。为此,笔者结合文本主题内容,设计了三方面内容:
(1)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最后一个问题——你会在漂流瓶里放什么,进行思考与回答,并根据学生的生成性回答融入情感道德教育。
(2)捞一捞,写一写
T: Boys and girls, you know, heres another kind of drift bottles.
①教师点击“捞一捞”,flash动画演示捞到QQ漂流瓶的经过。教师点击“open it and see”,朗读收到的message内容。
②教师点击“扔一扔”,flash动画出现问题瓶、普通瓶、交友瓶、愿望瓶等各类漂流瓶。教师让学生拿出漂流瓶卡片写下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如开心的事、伤心的事、压力、问题、祝愿、交友信息等。
(3)漂一漂,读一读
教师请学生将漂流瓶翻到反面,红、蓝漂流瓶的反面分别印着红、蓝箭头。结合前文有关洋流中红、蓝箭头分别代表暖流和冷流的知识,教师让学生随箭头方向传递漂流瓶。每个学生收到a message from the sea,并与大家分享。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相互关联、往复来回的交织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教师将教室模拟成为海洋,让学生写一个message,漂一漂drift bottles,收一份message。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漂流瓶从发出、漂流到被收到的过程。教师组织的活动,将语言实践活动融入真实场景中,带领学生走出了文本,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超越书本,达到深化主题内容、延伸主题内涵的效果。
(张玉华,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2] 陈小彬.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J].江苏教育,2016(41):30-32.
[3] 白淑文.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7(10):1-6.
[4] 黄小燕,刘宝杰.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10):1-5.
[5] 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2.
[6] 冯为民.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8(2):62-64.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