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内涵建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 武琦

摘  要  “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是新时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具有时代性、整体性、协调性的价值特点,需要准确把握课程价值、厘清课程关联、彰显协同育人的内涵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彰显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价值:以校定策,明确课程价值定位;多维并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重视评价,推进评价模式优化。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内涵建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87-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2024年度规划课题“融生课堂:教育数字化视域下中学智慧课堂教学建构与实施”(编号:2024SC330)。

“五育融合”是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是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遵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鉴于此,“五育融合”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如何将“五育融合”渗透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成为当前重要的突破点。本研究尝试揭示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进而彰显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价值特点

(一)彰显时代性

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首要问题。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存在“重智、疏德、轻体、薄美、弱劳”的窠臼,这种把“五育”碎片化、分割化、条块化的做法应该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予以纠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2]。

“五育融合”回应了怎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符合“双减”政策背景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要求,是推动育人方式创新、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充分彰显出时代性特征。

(二)强调整体性

“五育融合”的提出与实践就是要凸显教育应有的整体性功能,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加法”思维定式,应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向下,从“五育”相关联的各方面探索并整体设计实施策略。从“五育”基本目标来看,“五育融合”的教学价值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既满足学生需要,又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五育”实现方式来看,“五育融合”是整体推进的。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重智轻德,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3]。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要基于育人总目标,合理设计“五育融合”路径,同时也要开展全面评价,注意评价的整体反馈。

(三)重视协调性

“五育融合”的协调性意味着课程融合需要存在逻辑自洽的关系。一方面,“五育融合”追求“五育并举”,反对“片面五育”。目前,我国“五育融合”中存在“重智、疏德、轻体、薄美、弱劳”的倾向,这正是“五育”协调不一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地位平等,追求“五育并举”。另一方面,“五育融合”反对“平均五育”。“五育”是由德、智、体、美、劳五部分组成,但“五育融合”并不是在育人实践中将每一育机械地相加,而是在教育实践场域中对每一育进行联结与渗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育融合”既要关注“五育”的协调性,又不能简单地对“五育”进行平均式地推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内在要求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之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4]“五育融合”作为育人实践和理念,其价值特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一)“立起来”:找准定位,把握课程价值

时代性是“五育融合”的前提条件,它揭示出“五育”的目标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实现“五育融合”,就必须“立起来”,即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其适应时代和未来的需求;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育融合”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育融合”的目的。“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五育融合”而融合,也不是追求面面俱到的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要找准切入点、融合点、共情点,不能为了贴标签而生搬硬套。二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前提。尊重“五育”各自的差异性、独特性,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抹杀“五育”各要素的边界感;让“五育”各要素如“毛细血管”一般遍布课程教学,真正实施“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强起来”:转变视角,厘清课程关联

整体性是“五育融合”的着力点,它体现出“五育”的育人方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必须“强起来”,即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关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6]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现“五育融合”,需教师认真研究《指导纲要》,整体规划好课程安排,特别要注意挖掘“五育”育人点,并通过课堂设计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课程与“五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状态。如将“劳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这样设计:通过“种地吧:小麦的一生”,指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育和“劳动最光荣”的德育;通过生产劳动体验活动,指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育和“劳动最光荣”的德育。总之,“五育融合”中要厘清课程关联,一旦缺少关联点、融合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也就难以彰显。

(三)“通起来”:迭代思维,彰显协同育人

协调性是“五育融合”的落脚点,它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必须“通起来”,即要用一体化思维协同育人。

“五育”一体化融合。“五育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对“五育”在课程中的融合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贯通”工作。如要在劳育中发现“五育”,融合“五育”,在“五育”中把握劳育,彰显劳育。

课程一体化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学段课程目标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学校应该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具体学情以及“五育融合”理念进行一体化设计。当然,不同学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还应重视小、初、高课程设计上的有效衔接。

家校社一体化协同。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需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渠道,打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建立“家校社大课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同心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以校定策,明确课程价值定位

一要坚持课程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制定的必修课程,但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安排。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因此学校要在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价值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基于现实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建设。

二要明确课程导向化。综合实践活动课 “五育融合”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是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简单做加法,而是要梳理“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促进构建高效课堂,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学校校情、师生状况各不相同,建构的“五育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亦不相同。“五育融合”校本课程要立足本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准确把握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此外,注意课程建设联动化,“五育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关注校域之外,也要注意区域整体课程建设状况。[7]

(二)多维并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五育融合”既能归属于相对宏观的学校课程体系,又能体现于中观层面的课程群,还能体现微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一,融入课程体系,体现学校特色。如某中学是六年一贯制学校,基于六年一贯制的特性研究,对“五育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课程嵌入模式,如人文课程群、科创课程群、“外语+”课程群等,课程群的建设使得课程从单一走向聚合,不但消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还规避了课时不够的难题,提升了课程品质。[8]

第二,重塑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首先,通过对“五育”理念的把握和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课程大概念;其次,基于大概念,梳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课程内容、学情进一步形成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具体实施始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而课程开发的效果直接决定“五育融合”的效果。

(三)重视评价,推进评价模式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否真正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时代性、整体性、协调性,即育人目标能否体现、课程融合是否整体推进、“五育”与学科的融合度怎样,这些都将作为该课程评价的参考维度。

第一,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评价模式要建立在发展观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导向,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评价与“五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融为一个整体,倡导评价全面化。同时,注意评价多维度、多样态,包括评价取向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此外,还要“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9]

第二,优化综合性评价设计。为实现课程“五育融合”的目标设定,我们应优化综合性评价设计,通过赋予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增量,从而为课程教学“赋能”。如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逆向设计思路,即强调结果导向、评价前置和任务逻辑,遵循以结果定目标、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把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方案。[10]此外,还可以探索数字化评价模式,通过开发“五育融合”数字化评价量表,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为后续课程改进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武琦,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 310000)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2024-04-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4-04-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4-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4][5][6][9]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2-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7] 方凌雁.常态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省域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Z1):19-23.

[8] 方凌雁.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项目群构建探索——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2):83-88.

[10] 高霞.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逆向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3-27.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