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王良成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明确核心素养导向要求,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在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要求基础上,分析教学活动开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说明阅读教学改革的实现方法,以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2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整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学段,其中第三学段(小学5~6年级)模块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较为常见文本的阅读方法,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的阅读速度,能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学会积累,并从语言文字中去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学生扩展阅读面,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这些要求出发,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全面推动阅读教学改革,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奠定坚实基础。

一、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导向要求

(一)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语言应用能力是在阅读积累中形成的。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个体语言经验和语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顺畅的交流沟通,能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深厚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强化对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创设适应性、多元化的阅读学习场景,在情景教学中以情景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升学生将阅读学习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语言应用能力。

(二)完善阅读思维结构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要表征之一,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必须形成和具备的思维品质。受小学生思维特征和阅读能力等因素影响,多数学生能够产生较好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但是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由此导致阅读思维结构不够完善1。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才可能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阅读思维结构,最终成为会阅读的思想者。

(三)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在阅读活动持续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能够形成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还应当学会欣赏和评价,并以读写结合为载体实现良好的表现和创新2。教师在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形成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在逐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推动美的创造能力提升,更好地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

(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文本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二是要通过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三是要在跨文化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树立文化自信。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素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多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还是以粗放式理念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不能通过自主阅读获取知识,课堂阅读占比相对较低,课后阅读活动开展重形式轻成效,没有设定与学生阅读素养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目标要求,由此不仅导致阅读成效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还会对学生阅读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二) 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不足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同时也处于语言建构最为关键的时期。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学生阅读量不够,语言知识积累量较少,知识面较为狭窄,阅读内容不够广泛;其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调查显示,学生的语言知识内化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阅读内容不够深入,过程与复习没有形成良好对接,没有能够真正将阅读中接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储备3;再次,学生总结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多数学生在教师不断提示引导下才能够较为完整地复述阅读内容,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欠缺。

(三)学生阅读思维结构不完善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明显偏弱,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生逻辑思维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文本内容梳理能力不足,无法依照不同体裁文章逻辑顺序梳理脉络,更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多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对文章内容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课文知识学习中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惰性,感知文章的思维较为单一,不能够做到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在分析文章内容或人物观点时,容易出现绝对化现象,更难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创作时存在思维过于发散或禁锢现象,观点不够明确、不够新颖独特。

(四)对审美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文本知识的教学,对审美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学生审美意识缺失,难以达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地将审美能力理解为优美文字的使用,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二是学生审美体验缺失,教师没有能够创设良好的审美体验情境,学生也没有在阅读中深刻体验,缺乏阅读兴趣和美的领会能力;三是学生审美赏析意识不足,阅读教学还是以知识性学习为导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顺利完成课后练习或考试等教学任务,无法真正把握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审美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学生缺乏长期阅读的兴趣,也无法深度把握文章内涵,更难以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

(五)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都缺乏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例如在古诗词阅读学习中,学生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古诗词产生枯燥印象,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其次,学生在阅读历史故事、民俗类的文本内容时,更加关注文章的情节描写,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自身素养;再次,学生受网络和新媒体影响较为显著,更加容易接受视听类文本内容,忽视纸质书籍的阅读,导致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内容接受不足。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明确阅读素养目标要求

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发展个体思维,就必须构建更加优化的教学体系,明确阅读素养目标要求,为学生主动阅读、深度阅读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和语文要素设定字词句积累目标、文章结构解读目标、审美赏析目标、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目标等,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层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升语言知识应用能力。

(二)构建语言积累体系,提升应用能力

在阅读中学会应用,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语言积累与表达方面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在增加阅读总量基础上,学会掌握正确的积累方法。在课文阅读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行整理和积累语言知识,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勤于圈点勾画和做标注,要求学生会读写“粥、蒜、醋、摊、腊月、展览”等生字词,积累“色味双美、截然不同、万象更新”等好词。另外,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在课后小练笔中运用学过的字词表情达意,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分类积累好词好句。学校、年级组或班级可以定期举办阅读交流和读书分享评比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累词句的兴趣,丰富语言表达,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思维训练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结构不平衡、不完善的特征,教学模式优化首先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进行矛盾分析,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同时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实现对文章内涵的深度剖析,疏通文章脉络,更为准确地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微视频方式播放夏天生活场景的片段,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夏日生活的感受以及夏日生活中动植物的特征。在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后,分别从动物、植物两个方面找出作者描写的逻辑结构,并在课文学习完成后尝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分别写一写其他季节的特征,以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优化建构。

(四)多路径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迷人的景色,自己在读完文章后有哪些感受。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感知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条件具备的情形下,教室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或者写一段描写景物特征的话。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写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并将自己对美的认识更好地表达出来。

(五)扩充阅读内容,促进文化理解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就必须要积极扩充阅读内容,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选择书目,进行自主阅读,丰富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扩充阅读内容时,要尽量避免出现以“打卡”等方式强迫学生阅读的行为,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利用同伴之间的相互激励,更为高效地养成阅读习惯。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读书明智”,在相关文章中提及四大名著及《封神榜》《荡寇志》等作品。在课后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应的书籍,完成课后阅读活动,适当扩充阅读内容,整理阅读成果,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理解。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全面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抓在手上,使之成为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的工程,同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以此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良成,遵义市播州区西坪镇中心学校,贵州 遵义 563100)

参考文献:

[1] 沙彩虹.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策略与策略教学》[J].语文建设,2023(4):81.

[2] 沈茜.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2):193-195.

[3] 李荣霞.核心素养标准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标准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标准化,2023(2):191-193.

责任编辑:杨 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