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革命类文本教学策略

作者: 丁红平

摘 要 革命类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主要集中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和崇高至上的英雄形象上。在教学革命类文本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挖掘蕴藏的革命文化,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助力。

关键词 体验感知;革命文化;语文教学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24-03

一、意义建构:革命类文本的内涵探寻

革命类文本的育人价值主要集中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和崇高至上的英雄形象上。教学这类文本,很多教师常常会陷入求证性思维误区,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基本形象,然后再寻找文本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能够直达文本的核心,明确阅读思维的聚焦点,但也容易误入标签化的认知处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从意义探寻的角度引领学生对革命类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第一,革命类文本多以叙事性题材为主,可感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在事件中展现出耀眼的光芒。作者在叙事记人时,常常将描写的重点聚焦在人物的言行细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聚焦核心细节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作用,更好地体悟人物形象,探寻内在的文化意蕴。

以教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后,毅然决定将敌人引向峰顶,最后寡不敌众,英勇选择跳崖的故事,展现了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作者在描写五位壮士“峰顶歼敌”这一部分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策略,既从整体视角描写了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画面,又将描写的触角聚焦单个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关键性词语,一方面感受五位壮士的勇敢,另一方面探寻其言行细节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以及对亲人和战士的无比热爱之情。

只有聚焦细节,才能真正读懂人物,解构其外显言行所展现出的内在用意,感受人物特点,探寻革命文本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第二,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以及作者自身的即时心境有着紧密关联。所以文本的呈现必然裹挟着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革命类文本会带有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情感取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探寻革命类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内涵。

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中华不振”为主线,分别展现了“立志读书”“听说中华不振”“亲历中华不振”三个故事。但作者并没有依照惯有的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描写,而是将三个故事以因果倒装的逻辑顺序进行谋篇布局。其中,开篇借助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评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将作者对少年周恩来的敬佩与赞扬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可以在后续两件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魏校长说这句评价语背后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周恩来的伟大志向,洞察其少年时期的远大情怀。

革命类文本所包含的内在价值,作者并不会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对意义的探寻、主题内涵的解构,都需要师生通过对文本的品味、揣摩来实现。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灌输和生硬告知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文本品味的有效通道,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在文本内核,实现求证思维向意蕴体悟的教学之境迈进。

二、多维融合:革命类文本的践行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1。在教学革命类文本时,教师要将传统教学中“单一”向“多维”进行转化,谨防革命文本教学价值失衡,并找准革命类文本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实现人文关照和语用训练的有效融合。

第一,革命类文本所展现的都是在革命战场上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2要呈现这种价值,尤其是对学生思想、心灵的感染,需要教师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出发,通过借助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与运用等实践性活动达成,否则革命类文本将被演化成为纯粹说教的材料。

以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军神》为例,课文主要描述了刘伯承将军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在眼部受伤的情况下,拒绝使用麻醉做手术的故事,展现了其钢铁般的意志。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虽然没有战火纷飞,但刘伯承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的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究竟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达成这样的表达效果呢?教师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遣词造句、写作构思和言语形式等维度,引导学生探寻和提炼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作者并没有对刘伯承的表现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借助了沃克医生的视角,将刘伯承在手术前后的表现展现出来,进一步凸显了事件的可信度。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站在沃克先生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刘伯承从病人到军人,直至“军神”的蜕变过程,从而在语言信息的整合运用、创造表达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刘伯承形象的独特体悟。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对革命文本所蕴藏的革命文化进行刻意传授与讲解,但学生已然在文本语言品味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将人物形象和独特文化韵味蕴藏并扎根在自己内在意识之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巧妙融合。

第二,革命类文本所描述的故事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是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兼具丰盈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范例和载体的功能,借助多维手段触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达成以文育人、以美感人的教学效果。

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在教学时理应从小说文体的特质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者独运匠心的环境描写手法。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与敌人周旋并最终智慧逃生等情节,还多次描写了还乡河的环境。这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特意渲染,理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设立专门板块,将课文中描写还乡河环境的语段进行集中呈现,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感受环境的优美。同时,教师还应将相应的环境语段置放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之中,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的一脉相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多段描写环境语句上的细微差异,进一步感受小说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鲜明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敬仰与赞美。

三、拓展延伸:革命类文本的类群扩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群文阅读。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教学的聚焦点由单篇向一类文本进行拓展,通过提炼恰当的主题,使课堂内外的文本有机聚合,帮助学生形成认知迁移。同时,教师要积极补充与教材课文中的人或者事情密切相关的类群文本,引导学生在统整、联系中进行辨析、提炼,从而探寻这一类文本、这一类故事以及这一类革命人物的精神密码。

第一,依托教材编者提供的资源。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助学系统的编排上,已经为类群文本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支架。仍以《军神》为例,编者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为学生提供了与之相似的文本《丰碑》。这两篇课文发生的故事背景、人物对象以及展现的人物形象都不尽相同,但在创作手法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军神》时,教师不能将教学的全部精力局限在精读课文上,而是需要开辟专门的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将这两篇课文进行关联式阅读,积累革命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对革命人物的体悟。比如,《丰碑》一文同样也是借助将军的视角,展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教师应引导学生迁移从《军神》一文所获的阅读方法,将这位把棉衣发给其他战士而自己被活活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有效巩固和强化学生学习革命类文本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革命人物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将革命类文本所蕴藏的红色革命文化深深烙刻在内心深处。

第二,着力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定位。通过革命类文本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促进心智健康成长。《小英雄雨来》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以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聚焦“成长”话题,拓展相关阅读范围,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成长、勇气、智慧等主题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是心灵的成熟和思想的提升。教师可以选择《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相关文本,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探讨这些文本中儿童英雄是如何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经历与雨来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中儿童英雄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面对困难的态度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长的多维性和复杂性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儿童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成长经历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成长的艰辛与快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儿童英雄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体系审视:革命类文本的评价落实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知识新授环节,而对于后续的评价则关注甚少。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体系化工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始终带着孩子们“埋头拉车”,还需要时不时地“抬头看路”。

对于革命类文本而言,教学评价不能以简单的信息辨认和内容理解为主要依据,而需要将其置放在当下的真实生活中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帮助学生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仍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革命类文本、体悟革命情怀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新授环节,还是后续的评价环节,教师都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上,因此不妨将革命岁月的做法、价值认知,重新置放在当下时代进行观照与审视。

比如,在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五位壮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跳崖,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可以为学生设置自我评价的辨析问题:从现在社会所倡导的生命价值观来看,你觉得五位壮士选择跳崖的做法值得吗?如果放在当下,面对当时的处境,你会怎样来处理呢?这样的评价之问,既不是机械记忆的文本信息,又不是纯粹的内容积累,而是从生命观、价值观的角度,对文本内容、人物言行进行了精准的解构。对于上述问题,有的学生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还原了五位壮士选择跳崖前后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则在学习文本故事内容后分享了自己的认知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中,学生可以较为清晰而全面地把握课文中五位壮士这一举动背后所蕴藏的丰富革命文化内涵,比如战士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宁愿牺牲自己。而后续的辨析则是评价学生是否理解革命英雄、树立革命情怀的重要方式,既是前后继承,又不墨守成规,可谓一举多得。

(丁红平,南通市通州区纱场小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 欧静. 聚焦人物形象 根植红色基因——人物类革命文化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策略构建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4(13): 38-40.

[3] 谭霞. 基于学业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 (10): 30-35.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