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析
作者: 张凤芹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德育教育应与英语教育的最新目标和需求保持一致。英语教师应持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英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及实用性。通过深挖教材文本、依托提问启思、活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丰富评价标准等策略,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德育;初中英语;立德树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45-03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德育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德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均以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核心,二者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展现出一致性。有效整合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进二者的相互强化和共同实现。教师应当采取分层策略,将德育目标细致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核心素养教育的优势,扩展课堂教学的功能,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带来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一、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一)贯彻学科基础任务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1]。在此过程中,德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塑造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深化对语言背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理解。教师应将德育置于英语课程构架的核心位置,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培育旨在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扩展国际视野。通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从而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种双向的文化理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
(三)激发学生的学科热忱
学科热忱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2]。德育的融入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德育不仅强调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通过阅读和活动中内含的道德美、文化先进性等元素,结合语言情境和文化背景,教师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文化观念,使学生自发地投入英语学习中,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
二、德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条件
(一)明确教育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专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主题,如诚实、友善、合作等,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并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制定系统计划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计划性应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系列德育教学计划,如每月的德育主题、每学期的德育活动等。德育的实施要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教师可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设计与德育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讨论课题和项目作业。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选择适宜的德育教学方法,如讨论、演讲、角色扮演等。
(三)注重实际效果
德育的实施应侧重于实际成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实用性应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学生行为的实际改变上[3]。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如课堂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验和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评估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三、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挖教材文本,融入德育元素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多种版本的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在编纂过程中均融入了德育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还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反映出教学材料开发与我国实际国情的紧密结合。教师需深入研究和解析这些英语教材,主动发掘其中适合开展德育教育的素材,细致规划教学方案,将德育内容与教学活动巧妙融合[4]。
以七年级下册“Don’t eat in class”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向学生提问:“What rules have these students violated?”让学生用英语描述插图中学生们违反的规定。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道德教育,讨论在课堂上应遵守的规则,以及学生应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接着,通过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规章的记忆,让学生辨别学校允许和不允许的行为,例如,通过“Listen to music in class”让学生意识到此类行为显然是不被允许的。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是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一篇关于“rules”的作文,探讨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的思考。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将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教学中,因此英语教师应深挖教材文本,增强英语教学的德育价值。
(二)依托提问启思,强化德育效果
“提问启思”是指教师通过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加强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融合与成效。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5]。
以八年级下册Unit1 2b为例,在教师进行一系列活动后,可以引导学生求描绘主角Aron的心情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体验Aron在困境中的复杂情绪。当Aron被巨石击中时,他感到恐惧;他等待了5天却没有任何人发现时,此时的他是不抱希望的;当他的水用尽时,此时他感到绝望;他意识到若不自救就会面临死亡,他不得不砍断自己的右手,这使他感到身体的痛苦;然而,在自救成功后,他坚信自己能活下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借助Aron的心情变化轨迹图展其内心过山车式的情绪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他对生命的态度。提问应从简单到复杂,阶梯式地引导学生学习Aron永不放弃、冷静自救的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野外冒险中应做哪些准备工作,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活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内容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文并茂和声像结合等形式,显著提升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中体验德育教育,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以八年级上册“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请人赴宴的情景,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受邀者的回应方式,并与同伴进行互动练习,基于东西方文化的视角,对这段交流进行分析。接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教学环境,安排学生在这些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例如,设定一个场景,其中Jeff通过电话邀请Nick到家中玩耍,因为周末时Jeff的表弟会来,而他们三个是好友。遗憾的是,Nick即将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因此必须留在家中复习,他们需要协商一个更合适的聚会时间。随后,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关键短语和相关的视觉图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准备对话内容。在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播放真实的电话铃声,以营造逼真的通话情境,并利用录音功能记录下学生的对话。活动结束后,播放每组学生的对话录音,并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对话中语言的使用是否恰当,如果用中文表达会有何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更有效地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感受汉语的吸引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并以辩证的视角审视中西方文化。
(四)开展实践活动,内化德育知识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的教学若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将难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德育教育同样如此,若仅依靠口头讲授,难免使德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实际上,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Lifestyles”“Friendship”等主题,这些内容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6]。
以九年级Unit 7 Section B 2b为例,本篇阅读文本符合具有较强表现欲望和自尊心的中学生群体,能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在完成一系列阅读技巧训练后,教师可根据文本组织课堂辩论活动,简要介绍辩论主题、辩论内容以及辩论环境等核心要素后,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与这些要素相关的内容(如图2所示),再让学生根据辩论主题,在课文中寻找支持正反双方论点的语句。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正反双方各派出5名代表展开辩论,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介入,给予评语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场辩论,学生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家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见,以及怎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明白家长的用意与他们的用心良苦。利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育人目标。
(五)丰富评价标准,渗透德育教育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将关注点局限于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应积极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的重视,既要认可学生的优点,也要识别并帮助学生改进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制定出客观、公正且有效的评价标准。通过将德育教育与教学评估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7]。
以八年级下册“What should I do?”为例,教师可借助单元话题向学生进行提问:“What should I do if I get sick?”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及时进行全面评价:“大家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出色,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如果生病了,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学生听到教师的反馈后,将更清楚地理解生病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积极锻炼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德育教育应适应新课程标准,与英语教育的最新目标和需求保持一致。这意味着教师应持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英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及实用性。通过深挖教材文本、依托提问启思、活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丰富评价标准等策略,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张凤芹,济南市章丘区实验中学,济南 250200)
参考文献:
[1] 王英.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人民教育,2020(9):61-63.
[2] 曾玉萍,曾可琪.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7):25-28.
[3] 张红.初中英语课堂问思学互助探究式学习浅谈[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5):2-5,14.
[4] 赵珺,刘爱倩,赵文娟.基于学习活动观的英语学科德育实践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12):31-35.
[5] 刘亚芹.微课导学在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1(2):33-37.
[6] 季晓梅.基于“三生德育”理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45-46.
[7] 吕国征.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0(12):40-43,52.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