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作者: 王进晓 刘军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发展所需的必要能力,可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这不仅是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培养学生关键品格和必备素质的必然要求。本文陈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综合学习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创造性思维;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67-03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概念

(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这个词虽然已经被广泛运用,但目前对创造性思维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内学者姚海娟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人类个体思维的最高形式和核心,是一个复杂的涉及神经、心理以及哲学的现象。1钱颖一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新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维,它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有效地参与想法产生、评价和改进,从而形成原创且有效的解决方案、促使知识提升和想象力有效表达的能力。3张倩认为创造性思维体现为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探索和选择。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和可培养能力的集合,主要表现为“奇”“广”“新”“全”,“奇”就是对一切充满好奇,“广”就是思考要广阔,“新”就是基于自身风格的、在思维方式上的与众不同,“全”就是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一是源于生活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指对探求知识、探索未知具有强烈的欲望,而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枯燥乏味,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会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去解读相关理论,用理论去检验自身的生活实践,寻找理论与自身生活的契合之处,并在理论联系生活的过程中激发起自身对思想政治课程强烈的兴趣。

二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谓发散性思维即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既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多面性,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能够以问题为中心,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探求更加全面的思路和多种解决方案。

三是解决疑难问题的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运用不落常规的方法,以及重新定义或者按新的方式组织所见所闻的能力,极具个人风格。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答案、绝对的方法,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能充分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的、能够抵达目标状态的问题解决路径。

四是理论思维的综合性。理论思维的综合性特征是指在思维的行程中能够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功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极其丰富,但理论与理论之间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彼此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系统结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将事物放在系统中,有效地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充分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是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时代,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创造性思维是当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要表现,它不仅决定了学生劳动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程度。因此,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是提高社会潜在劳动能力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所蕴含的生命活力是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去激活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政治思维活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与议题研究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将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不断激活课堂生命活力、开阔师生理论视野、带动课堂教学质量飞跃式提升。

(三)建设创新创造强国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5由此可知,在当今时代,创新创造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以国家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引导青年创新创造,这是新时代青年发展、成长的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创造强国的迫切需要。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面临的问题

(一)理念传统化、教育应试化的束缚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理念呈现出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典型特点。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以既成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单调的知识讲授以及浅显的实践指导,导致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运用,从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二)教师主导化、学生被动化的限制

因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贯采用“教教材”和“一听一讲”的教学形式,主要扮演了知识的传授者和问题的回答者的角色,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缺乏活力。6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之下,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和热爱,降低自主思考的意愿,限制发散思考的空间。

(三)教法俗套化、学法轻视化的制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循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缺乏给学生内部消化、充分思考的时间,属于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法。其主要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课堂主教法,以学生讨论为课堂“兴奋剂”,以师生问答为课堂“传声筒”。这种教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对适合自身学法的尝试,从而减少了学生独立创新的机会。

(四)知识分割化、知行脱节化的掣肘

受到分模块设置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新旧知识之间被分割、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脱节的状况。知识被分割成较小的片段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但如果教与学的方式不当,就会导致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链断裂,甚至造成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进而致使学生缺乏综合性的思维,缺乏对知识的有机嵌套和对理论的系统运用。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即遵循学生生活逻辑,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生活,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的教学状态。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活相联结,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民主协商”时,教师可围绕某一假设性问题模拟听证会,引导学生模拟村委会和居委会等进行民主协商,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索和求知。此外,教师可运用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求知欲。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教师可利用具体的、学生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或时政案例来解读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政治理论与概念。通过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探求和关注,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场域。

(二)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权威主义是创新创造的“大敌”,而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思维插上“自由翅膀”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一方面,教师要由教材知识的说教者转变为学生困惑的引导者,根据学生所产生的理论困惑和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围绕相关教材和理论对学生进行思路引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各思维要素“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由课堂纪律管理者转变为课堂氛围“助燃者”,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教师可通过辩论赛形式,引导学生对“爱国重于心还是行”进行辩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最大程度解放学生思维。此外,师生要平等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理解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引导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质疑,并能够以学生的质疑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产生不同见解,开拓学生思维。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师生、生生的思维共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飞跃,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独创思维

启发式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其中蕴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教法要具有启发性,二是学生的学法要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法。比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可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并通过语气轻重来向学生强调重点;在进行问答时,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趣味性、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在教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可通过直观启发的方式,展示相关教具、视频或图片,启发学生思维并引发学生联想,将抽象的知识点进行直观转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以自学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以听课为主,以计划法和练习法为辅。同时,教师可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有效促进学生之间互补互助的学习形式。通过启发式教法和学法的结合与运用,能够引导学生突破“本本主义”,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极大促进学生独创思维的发展。

(四)构建综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视角审视世界,用综合的思维考量现实,用综合的逻辑解构自身,其核心要义在于基于整体性思维,建立广泛而多样的联结,构建完整的学习系统。8为此,教师要重构学科内容,进行知识融通。教师要深刻把握思政教材的衔接逻辑,做到走进教材又跳出教材,运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把握理论的契合点,在新旧知识点间架构起桥梁。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之处,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逻辑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之理,以理论的有效衔接和逻辑循环构建学生的理论综合思维。此外,教师要落实知行合一,促进学理与践履融合,通过实地考察、沉浸式体验或专业人士的讲解,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推动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性视野和思维。

(王进晓,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刘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重庆 401331)

参考文献:

[1] 姚海娟.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机制和影响因素[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2.

[2]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6.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 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框架草案(第三版)[R].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2019:8.

[4] 张倩.让生活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4):12-13.

[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6] 胡思源,郭梓楠,刘嘉.从知识学习到思维培养:GhatGPT时代的教育变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3-72.

[7] 胡田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6.

[8] 孙杰.高中思政课综合学习: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范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3):7-12.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