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治疗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作者: 吴铮铮摘 要 美术具有表达和诠释的双重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独树一帜的潜在价值。本文以英国艺术家阿德里安·希尔的“艺术治疗”理论为指导,借助美术教学为手段,融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美术治疗”实践模型,发挥美术治疗在自我释压、激发内能、直面心扉和释放情感方面的作用,推动高中生心理健康建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关键词 美术治疗;高中心理健康;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79-03
美术治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想象的表达。从古埃及的墓穴壁画到希腊陶器上的图案,再到西班牙洞穴壁画,艺术一直在帮助人们传达内心所想所感。美术,持续不断地象征着人类的思想、情感、现实与想象。千百年来,人们借助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缓解精神痛苦和抒发情绪的作用。关于美术的精神疗愈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到过其具有“心灵净化”的神奇功能[1]。
1942年,英国艺术家希尔(Adrian Hill)提出了“艺术治疗”理论,强调艺术创作过程有助于个人表达情感、沟通思想、解决内心冲突和提升自我认识,具有精神性的治疗效果[2]。美术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通过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帮助个体实现心灵的疗愈和成长。其后,希尔曾与医生兼艺术家的亚当森(Edward Adamson)将美术治疗引介到精神病院。三十多年间,亚当森通过美术治疗的实践探索,不但帮助数百人神奇自愈,还创造了约6万件绘画、陶瓷、雕塑等美术作品,引发巨大轰动。
随着“艺术治疗”理念传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设了艺术心理学课程,并在国内最早开展视觉艺术治疗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尽管美术治疗已经逐渐应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但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美术治疗并不要求参与者具备专业的艺术技能或经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通过美术与心理健康的结合,“联姻”双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探索新颖的育人方式,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意义。本文旨在以美术治疗为核心,推动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品质的提升,希望能够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美术治疗可以自我释压
自洽是指个体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并悦纳自己的情感与经历。这一过程往往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与内心达成和解,是一场充满勇气与诚意的自我沟通。美术治疗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能够有效帮助个体缓解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尤其是高考这一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统计,从高考前的三个月开始,学生的焦虑情绪逐渐加剧,直至高考期间达到高峰。对于那些性格较为敏感、内向的学生来说,这种焦虑表现得更加明显。常规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效果有限,心理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不堪重负。因此,探索跨学科的干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美术治疗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美术治疗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的自我释压。涂鸦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美术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无意识中释放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涂鸦是一种自发、愉快且无目标的表达方式,也可称为“没有目标意识的游戏”[3],能够让个体在不受限制的创作中找到自我与外界的连接。通过自由的线条和色块,学生能够在潜意识中解构和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
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式涂鸦,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学生们在选择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时,往往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压力。有的学生选择了吴昌硕的《桃》,抒发凌厉豪强之气;有的选择模仿蒙克的《呐喊》,宣泄着心烦意乱之闷;有的选择模仿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跟随着戏谑与洒脱,释放精神压力;有的选择模仿梵高的《鸢尾花》,倾吐着挣扎与不屈,如此等等。在活动结束后,参与者纷纷意犹未尽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画完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有些东西可以换个角度看待,释怀了许多。”另一些学生则表示:“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突然变轻了,仿佛被颜料掏走了一部分重量,不再那么沉重。”这样的反馈表明,美术治疗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知与鉴赏能力,更在情感层面上促进了自我释压与内心的和解。
二、美术治疗可以激发内能
美术治疗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潜意识得以流露,还创造了评估的机会,促进了更为稳固且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环境使教师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绪及其内心深处的想法,最终协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联结。
从实践层面来说,美术治疗常能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画笔、颜料、纸张、黏土等,供参与者使用。这些材料的使用旨在让参与者摒弃外部干扰,凝聚心神,专注于过程本身,而不是创作的结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各种形状、色彩和结构。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表现力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专注度和想象力。在放松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逐渐向教师和同伴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互动过程为治疗提供必要程度与方式的任务引介、路径选择和成果评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为参与者提供了在平等的基础上,谈话、回顾及反馈的机会。这些互动让学生的心灵找到一个通过融入更大群体而获得自信和尊重的途径。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仪式,如收藏作品、拍照留念或庆祝完成等,进一步增强参与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对于那些面临心理困扰的学生来说,通过美术治疗,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未能成功训练的专注度、表达力、分析力和理解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一创作过程的意义远大于创作结果本身,能够不断激发他们以“行动力”的务实方式,悄然改变自己的态度、观念和心理。
创作完毕后,教师还可让参与者反思和总结创作过程,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感性认知逐步走向理性建构。尽管美术治疗的名称中包含“治疗”二字,但实际上,它更接近于一种柔性的点染、熏陶和感悟。参与即使在活动结束后,也能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主动积极、乐观善言,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建设性。这些变化表明,美术治疗不仅在创作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内能,更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美术治疗可以直面心扉
许多研究者发现,真正能冲破因闭塞与压抑而交织缠绕的心灵茧房,常常源自艺术。绘画中所表达的主题,甚至在选择画笔及颜色时,都可能影射参与者的早期经验。心理教师常利用这些影射,分析参与者在创作过程中潜藏的象征性自我表达,从而揭示潜意识中不易被发掘的部分。
在美术治疗过程中,个体往往会不经意地放弃小心翼翼构建的伪装性语言,而将心灵被投射到白纸上,促使他们直面真相、直抵心扉。有时候一幅画顶得上千言万语,因为绘画不会扭曲与矫饰情感,反而允许情感的自由释放。由于情绪和艺术均受大脑右半球所控制,所以我们可以敏锐地引导并捕捉美术作品中的意象图示与象征性。构图、色彩、笔触、造型等元素,都隐藏着参与者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和当时的情绪特征,教师应当倾听这些“语言”。
(一)构图方面
在作画时,构图较为偏离或分散的学生,通常目标感较弱,可能内心感到压抑且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这样的构图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方向感和安全感。
(二)笔触方面
如果绘画作品中出现穿插了短笔触、碎笔触、交叉型笔触,通常可以看出画者的内心有些许焦虑或者不满。笔触的混乱与缺乏整合能力,往往表明个体伴随着焦躁、压抑或多愁善感,且大多数此类个体可能经历过不太美好的童年。相反,笔触强劲,把纸戳破,可能暗示着画者内心有较多的愤恨与不满。对于笔触孱弱或断断续续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则普遍比较犹豫、胆小、内向,想要隐藏自我。
(三)色彩方面
不同的色彩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能量。有的学生使用的颜色和画作的风格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学生会对某一种颜色表现出特别的偏爱或者厌恶;还有的学生会将某些颜色赋予他们所认为的正面或负面的象征意义。这些色彩的选择为美术和心理教师提供了珍贵的反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人物造型方面
在绘制人物时,如果学生将嘴巴涂死或缺乏轮廓,通常意味着有想表达的东西却不知如何表达,且性格可能存在纠结、敏感多疑的特点,内心有矛盾冲突。如果学生将手脚涂黑且画得特别细长,那么该生在掌控感和执行力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将脑袋画得特别大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属于思维发散型。如果人物的造型方方正正,则该生的性格大多顽固、偏执、不善于变通。
实践表明:美术具有表达和诠释的双重力量,美术治疗让我们得以探索栖息在防御背后的本我与潜意识,使个体能够直面自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库维(Machover)曾写道:“在很大部分的来访者中,确实可以用绘画对主体的情感、性心理成熟、他的焦虑、自责、敌意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进行准确地判断。”这表明艺术创作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自我探索与理解的有效工具。
四、美术治疗可以释放情感
经典心理学理论认为,“压抑”被视为一种将想法、冲动和感受“扣留”在意识之外的防御机制。这种心理防御机制通常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因为它阻碍了个体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处理。美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指引、鼓励、象征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激发参与者的言语表达,并为他们提供了思维与感受的出口,从而有效释放内心的情感。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曾有一位高二班主任提到班上有位女生始终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悲剧”。她的父亲沉迷赌博,母亲则因传销被骗,导致家庭陷入恶性循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该女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情绪也变得低落。在班主任劝导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笔者尝试通过美术治疗的方式来帮助她。在一次与这位女生的互动中,笔者带她站在伦勃朗的画册前,希望这些作品来舒缓她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在翻阅片刻画册的过程中,女生自言自语道:“伦勃朗的画怎么看起来都暗沉沉的?”这一观察表明她对画作的敏感性,笔者随即引导她深入思考:“在这些暗沉的画面上,你还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女生逐渐意识到画面中存在的光线,并开始思考光与暗之间的关系。她提到:“光让画面瞬间变得生动和鲜活了起来。”这一讨论不仅帮助她认识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在进一步的引导下,女生表示:“我感觉人也要往有亮光的地方走,这样才会有精彩、有希望出现。”当被问到如果身边没有光该怎么办时,她迅速回答:“那我就像伦勃朗那样自己制造光。”这段对话不仅让她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变现状的能力,也使她在情感上得到了释放和升华。最终,她将自己的网名改成了“萤火虫君”,象征着她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态度。此后,她的学习和情绪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顺利考取了心仪的高校。
美术治疗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超越语言的局限,帮助个体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使他们能够在创作中释放内心的压抑情感。当今社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强化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独特的治疗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的渠道,也为他们的心理成长提供了支持。
(吴铮铮,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99)
参考文献:
[1] 曹向华.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看悲剧的美育作用[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3(6):31-33.
[2] 田敏.现代艺术治疗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57-261.
[3] 刘明.心像的力量——纯美术的治疗属性及美术治疗方法的研究[J].艺术研究.2020(1):80.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