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者: 朱国义 左容摘 要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诸如意识淡漠、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包括创新课堂德育教育内容,丰富教师德育教育方法和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等创新策略,旨在通过结合现代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学校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91-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学的教学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教学模式转型。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效地营造了无时无刻、不受地域限制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获取知识资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学生在家中学习的时间增多,身处虚拟环境导致的孤独感、焦虑情绪,以及学习动机的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紧迫性凸显[1]。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结合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意识淡漠
在数字化教育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降低。在许多学校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的成绩提升上,逐渐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方面源于教育体制与评价机制的压力,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通过考试,便可以认为教育任务已完成。然而,德育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感态度。尤其在网络教学盛行的时代,教师往往因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道德观念及心理需求的变化。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因为时间紧迫、课程安排的限制而对德育教育有所放弃,导致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更为关键的是,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愈发明显,他们在信息获取、观点表达等方面具有多样化需求,单纯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渴求,最终导致德育教育效果的减弱,甚至引发诸如网络暴力、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二)德育教育内容单一和教育方式陈旧
伴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亟须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然而,现阶段不少学校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未能有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教师往往陷入“说教”的模式,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来实现德育目标,而缺乏丰富的实践环节。缺乏实践的德育教育不仅无法再现其应有的生动性,还使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远低于实际需求。
(三)缺乏有效监督与个性化指导
在数字化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督显得格外重要。然而,由于在线学习的灵活性与自由度,教师和家长往往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良行为,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视频网站等,以至影响正常学习。
这种现象背后是学生自律性不足、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由于网络学习的高度自主性,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学习约束,进而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缺失。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课堂德育教育内容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良好行为规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渗透与传播。
首先,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应融入社会热点话题。例如,在讨论与诚信相关的案例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网购过程中常见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通过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相结合,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更是建立人际信任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从而内化这些价值观,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其次,教师也应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鼓励学生创建诚信签名承诺书,积极参与诚信文化的建设与宣传,以此增强他们对诚信意识的理解和重视。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德育教育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够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教师可以利用大课间或经典阅读课上,选择《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理念。例如,在学习《论语》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仁者爱人”的思想,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此外,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如教育APP 或在线经典文化课程,能够有效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形式。学生在课外能够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组织有关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如书法比赛、诗歌朗诵等,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参与积极性。
(二)丰富教师德育教育方法
1.关注时事新闻,培养正确价值观
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时事新闻不仅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可以广泛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动态。例如,在分析社会事件时,可以通过讨论探讨事件背后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思考正义与责任,以此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堂工具,通过视频播报、在线新闻平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重要时事,使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更能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2.创设活动,塑造美好心灵
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有效增强其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班级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例如,在学习“家乡文化”这一单元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回到自己家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写作调查报告。[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家乡的文化魅力,还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对社会及公民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心理教师的指导,安排有关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最后,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文艺比赛、体育活动或科技创新竞赛等,通过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团队精神、友爱与互助的重要性,也能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3.以身作则,以己育人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身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展现正直、诚实、勤奋等积极品质。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成年人,特别是教师的行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应付考试,更在于不断提升自我与探索世界。此外,教师在处理各种班级事务时,也应强调公平、公正原则,以此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感受。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言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给予支持与帮助。尤其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教师的理解与关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
最后,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自我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增加,更应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用心浇灌,以爱培育人才
教育的核心是爱。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通过用心浇灌、以爱育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情感需求。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教师可以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支持。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激励学生也是“用心浇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与努力,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让学生明白努力与进步的重要性。
(三)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
1.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学生的成长和德育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以及其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案。
首先,家长会是强化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定期召开的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表现,分享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德育目标,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意见。[3]其次,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也是提升家校合作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通过电话、微信等通信工具,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最后,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德育活动。这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更能使家长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德育活动,家长能够直接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氛围和目标,同时也能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多的视角和建议。这种参与感不仅能增强家长的责任感,也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2.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其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自我情感与需求,建立健康的心理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活动及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改善其心理素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师与家长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时,必须表现出足够的敏感度与理解力。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以理解他们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与理解。此外,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支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国义 左容,潜江市园林高级中学,湖北 潜江 433100)
参考文献:
[1] 王鉴.论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中国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66-72.
[2] 夏毅波.凸显“自主教育”特色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中国教育报.2022-08-09(4).
[3] 焦妙丽.新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8):45-47.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