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干教师卓越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王丽娜

摘 要 乡村骨干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成败和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一名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卓越教师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乡村骨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关键的发展因素,即责任铸就的内驱力是卓越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全面的专业素养是卓越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政策激励与资源支持是卓越教师成长的双重保障。

关键词 乡村教师;卓越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17-03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吴江区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省卓越教师培养对象 X 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分析其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历程,为广大乡村骨干教师成长提供借鉴和启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遵循研究伦理性原则,本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匿名化处理。X老师,女,38岁,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就读某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在职获得双硕士学位,目前为211大学教育学博士生。18年来,X老师一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兼任学校行政工作和两所大学兼职硕士生校外导师,破格晋升高级教师,先后入选省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市特级教师后备班学员获得姑苏教育人才、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省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4项,含国家级青年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

(二)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乡村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是一条漫长而持续的征途,饱含着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执着与坚守,更彰显了他们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对专业发展不懈追求的精神。

X老师在乡村教育领域深耕18年,她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成长的追求。在职期间,X老师不仅完成了学历的再提升,还积极参与了省、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项目,展现了她强烈的职业动机和学习热情。通过她的职业发展轨迹可以看出,X老师凭借其高尚的师德师风、卓越的专业素养、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高效的学生管理能力,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获评区学科带头人等。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她在同行中受到广泛认可,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X老师在英语教学和德育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在《中学外语教与学》《人民教育》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持了相关课题,彰显了她作为反思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研究精神。因此,选择X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她与本研究的适切性较高,还因为她作为卓越教师的典型代表,能够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发现

为了对X老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更为详尽和深入地剖析,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访谈问题,旨在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探究X老师取得显著成就的深层原因。

(一)责任铸就的内驱力:卓越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卓越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娴熟的教育教学素养、良好的信息诊断素养和持续的学习反思素养”[1]。责任心作为职业道德核心,是成就卓越教师的重要根基。只有将教书视为道德原则和人生最高理想,教师才会对教育虔诚奉献、对学生饱含深情,并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与坚定意志[2]。骨干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关键在于个人意愿,强烈的意愿源自对专业的热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强烈发展意愿的骨干教师会付出超常努力,不满足现状、不畏困难,保持工作热情与责任感,规划未来并全力以赴[3]。

在访谈中,我们与X老师探讨了其工作环境、职业选择及专业成长等问题。X老师虽多次有调动至城市学校的机会,但鉴于乡村学校对教师的迫切需求,她毅然选择留任,且承担两个班级英语教学与教研工作、班主任工作、学校行政工作和校外导师工作等多项任务。关于持续承担繁重工作的原因及专业成长方法,X老师提到“自我实现预言”,即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她初入职场便设定3—5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的目标,通过参与公开课、专业培训和素养竞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最终获得区初中英语基本功一等奖、评优课一等奖等荣誉,并在第五年被破格评为区教学能手。达成此目标后,成就感促使她追求更高目标——成为区学科带头人。面对学校无先例的情况,她通过自学与实践,对照评审标准强化教科研能力,坚持每日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并撰写教学反思。她的努力带来了显著成果,1本专著得到出版,18篇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110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期刊。同时,她还获得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X老师的案例充分说明,强烈的发展意愿是卓越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促使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二)全面的专业素养:卓越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要素,它可细分为“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双支柱”。在卓越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科技能竞赛至关重要,参与竞赛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专业自信,还能促进教学理念更新,推动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积累教学智慧,实现专业成长。优秀的反思力是区分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关键,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从专业自觉走向自为的重要标志。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优秀教师的学习和教学反思对其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4]。因此,骨干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必须拥有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以促进专业发展并提升职业满足感。

X老师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在平衡学习和工作方面,她坚持自费订阅专业期刊,每晚临睡前阅读1小时,并记录有价值的内容,这为她备课、参赛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2021年,她参加省级教学大赛,虽然比赛的延期让她焦虑迷茫,但在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制定计划,努力提升基本功,最终获得一等奖。她认为教学反思是为了探求教学规律,找到适合乡村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她结合新课程改革和乡村英语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表明持续的科研可以助力教师实现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的转变。

(三)政策激励与资源支持:卓越教师成长的双重保障

乡村教师的成长与政策激励、资源支持紧密相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为乡村教师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与保障。加强培训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与技能,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乡村学校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需要政府和社会支持。政府加大投入可以改善硬件设施,提供图书、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X老师而言,政策的激励和资源的支持为她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她参加了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同行们深入交流探讨,拓宽了她的教学视野。通过研修,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所学应用到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课堂教学效益。同时,X老师所在的学校也为她提供了资源支持。在获评市级教育人才后,学校聘请她为导师,成立了“名师研学共同体”。X老师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组织共同体的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她还带领共同体成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进课堂活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丰收。

三、研究反思

(一)乡村教师成长因素与理论关联

在富勒理论中,从自我关注到学生关注的转变在X老师身上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她在早期阶段更为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在后期则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需求。休伯曼理论中关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任务和挑战,与X老师的经历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此外,国内学者关于优秀教师成长的理论在X老师的教学反思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充分印证,完全符合优秀教师成长的要求。

X老师的高度责任心促使她留任乡村,进而激发了她的发展意愿,而强烈的发展意愿又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责任心。其发展历程验证了责任心与发展意愿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基本功与科研力之间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基本功为科研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开展科研则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功的提升。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为她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她的自身成长也充分体现了政策和资源支持的有效性。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诸如图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会制约教师获取知识以及创新教学,同时也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乡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呈现的多样化特点表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支持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和课后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和指导。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乡村教师参加高级别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乡村教师难以及时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研究发现,办学条件、职业归属感、专业发展受限等因素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将乡村教师一职作为跳板[5]。

(三)乡村教师克服挑战的发展策略

1.教师自身层面。首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意识,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与发展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规划,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对教师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教师应安排固定时间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之法。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反思,教师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强化育人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此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方法。经过科研反思,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支持与实践指导。

2.学校层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改善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能够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完善职称晋升政策,为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大力加快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进程,尤其应加大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度以及支教工作的推进力度,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地区进行流动,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王丽娜,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 苏州 215200)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6):40-46.

[2] 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当代教育科学,2010(9):3-8.

[3] 龙宝新.卓越教师的独特素质及其养成之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90-96.

[4] 王嘉毅,魏士军.影响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分析——以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样本[J].当代教师教育,2008(3):32-36.

[5] 王枬,张诗颖.特岗教师:职业跳板?——关于西部Y省女特岗教师小婧离职的叙事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21(3):53-61.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