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减法”与“加法”
作者: 胡阳勇摘 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需平衡减轻学生负担与提升学习效果。本文探讨了“减法”与“加法”策略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法”策略包括减少作业量、引导合理规划时间;“加法”策略则强调作业内容的巩固与拓展、个性化评价与指导。通过合理设计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积极性,实现“减量不减质”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双减”;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50-03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对学生来说,作业对知识有巩固作用,如果设计得当,既可减轻教师负担,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1]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提升学习效果。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从“加法”与“减法”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与整改。
一、“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提升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作业是监督学生课后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也是学习方面的一项既定任务。[2]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加法、减法”的策略,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减法”方面,第一,作业量要适度减少。减少作业量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是要精简作业的题目和数量,确保每一项作业都能聚焦于关键知识和实践应用。[3]第二,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作业时间。根据政策要求,学生不应过多增加课外补习和额外作业的负担。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建议,鼓励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重点放在关键知识和技能上,避免因时间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学习压力。
在“加法”方面,第一,作业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巩固与拓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要注重作业的个性化评价和指导。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性,还要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探究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解题思路,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
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体现“减法”与“加法”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复杂的计算和大量的公式,这些内容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往往显得枯燥无趣,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在课后作业中,学生的兴趣更是低下。[4]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削减作业内容,而是要在减量的同时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实现“减量不减质”的目标。
首先,体现“加减法”策略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计多样化且富有吸引力的作业,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其次,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通过精简作业题目,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关键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上,避免学生因重复性练习而产生的厌倦感。
最后,作业设计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与指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性,还要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的多样性。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促进其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方式,能够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实现“减法”与“加法”的措施
(一)通过多元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还需承受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布置过多的数学作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他们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和厌恶的心理。这种负面情绪如果持续发展,可能会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做好“减法”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量,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设计的“加法”。[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以沪科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章“圆”中的第二课“圆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圆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应确保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充分了解,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让他们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圆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与圆相关的影片。这些影片可以涵盖圆的历史、文化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圆的广泛应用,还能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圆的基本性质这一理论知识,还可以结合影片观看、实践活动等方面,设计富有创意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圆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以报告、海报等形式展示给大家。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通过团体合作作业,提高学生互动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初中时期是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注重融入团体合作的元素,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他们的互动能力。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作业上实现“减法”,减轻个体的负担,还能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实现作业质量的“加法”。[6]
以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相似形”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预习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提前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对相似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后预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下一个课堂环节,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相似形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解题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通过分析他人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结合社会生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感到困惑,尤其是当某些知识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脱节时,理解的难度更是加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数学性较强的作业,以实现作业设计上的“减法”;与此同时,教师应将社会生活与作业布置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能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结合社会生活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场景中,如旅游路线规划、房屋装修预算等。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还能够帮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以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六章“概率初步”中的“随机事件”为例,教师在讲解完相关内容后,可以布置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某一事情是否为随机事件”。例如,学生可以观察天气变化、彩票抽奖、运动比赛结果等,分析这些事件的随机性。这种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还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作业设计。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时,可以利用超市购物、餐厅结账等实际场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够进行案例分析,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帮助他们形成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四)做好数学作业评价,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做好作业评价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评价方面,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作业结果的评判,更是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以“购物计算”的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在评价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购物清单的要求,并选择合适的商品;(2)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关注学生在计算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3)优惠方案的选择:评价学生在比较不同优惠方案时的思考过程和决策能力;(4)作业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创意,如设计独特的购物清单或提出新的优惠方案。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结语
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体现“加减法”的思想,不仅是对教育界“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调整,以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紧跟政策要求,探索更加高效和灵活的作业形式,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胡阳勇,广德市邱村中学,安徽 宣城 242227)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43-45.
[2] 王肖霞.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2022(13):97-98.
[3] 王雨,孟凤娟,郭春东.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路探讨[J]. 科技风,2022(27):40-42.
[4] 张钰. 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28-30.
[5] 吴崑.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2(5):7-9.
[6] 韦琴琴. “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2(6):7-9,41.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