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大解放”思想的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郭沙

基于“六大解放”思想的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0

摘 要 当前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功利化、问题设计浅表化和活动环节紧凑化等问题。本文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以牛津译林《7B Unit6拓展阅读》为例,提出了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策略教学策略,通过解放学生的双眼、嘴巴、头脑、双手、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英语;“六大解放”思想;英语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59-04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学多悟少”的现象,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的培养,这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强调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空间和时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思想对于当前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的核心在于语篇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拓展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和理解更多的语言知识,而且在深入探究语篇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知识的选择、运用和创造。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六大解放”思想指导下,初中英语拓展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以期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运用活动中。[1]这一标准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提出了多种教学策略。然而,尽管教师们在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中尝试了多种形式,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降低学生创造能力

当前,许多英语拓展阅读课堂的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动力未能得到有效激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急于通过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语法和词汇的知识传授,或是强调阅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体验。结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未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反而感到学习负担加重,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压制。

(二)问题设计浅表化,削弱学生创造能力

在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的能力不足,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趋于保守,主要集中在浅层的内容理解上。这种设计缺乏深度和多样性,通常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较少,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了更多的语篇,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并未得到有效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活动环节紧凑化,挤压学生创造时间

无论是整本书阅读、主题式阅读还是群文阅读,英语拓展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通常较为繁重,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这种紧凑的教学安排导致课堂节奏过快,教师缺乏留白时间,无法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和探索,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受到挤压,甚至被完全忽视。

二、基于“六大解放”思想的初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实际上,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六大解放包括:解放头脑,让儿童的头脑敢于思考;解放双手,让儿童的双手敢于操作;解放嘴巴,让儿童的嘴巴尽情表达;解放眼睛,让儿童看到最真实的世界;解放空间,让儿童打破教育的禁锢,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解放时间,让儿童摆脱考试的枷锁,用心体会学习的真谛。[2]基于以上理念,英语拓展阅读课程的设计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寻求对初中生创造力的解放。本文以牛津译林《7B Unit6拓展阅读》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法。

英语拓展阅读文本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心理与语言认知发展。因此,学生的拓展阅读文本不应是晦涩难懂的辞藻堆叠,而应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读本。为了保持拓展阅读的相关性,牛津译林《7B Unit6》教材中的语篇《Alice in Wonderland-Down the rabbit hole》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第一章。因此,《7B Unit6拓展阅读》选择了同样体裁的奇幻小说开篇《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The cyclone》。

(一)解放双眼:图文并茂,激活创造兴趣

陶行知认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探索,并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权利,才能够敢想、敢做。[3]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解放他们的双眼。在拓展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与探索。由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的语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良好契机。

在拓展阅读课的初期,教师应重视图片的导读功能,设计任务Practice1: Predict the right order(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形成对语篇主要内容的初步认识。通过让学生排序,启发他们分析图片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故事发展脉络,形成语篇的二次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眼得以解放。通过将所看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能够自行构建整个语篇的脉络。巧妙利用图文并茂的语篇中的图片,帮助学生逐步透过表层看到食物的本质。由图推文,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自我对图片的“分析——理解——再创造”过程,学生感受到浅层创造的美好,激发了创造兴趣,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Practice 1. Predict the right order.

(二)解放嘴巴:问题开放,提升创造能力

学生在产生创造兴趣后,如何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实践的创造能力,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提升他们的创造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在表达时考虑的因素增多,表达动力和创造动力不足。因此,要提升初中生的创造动力,首先要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敢于表达,踊跃发言。

拓展阅读教学基于阅读文本,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各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解读,这种解读源于初中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设置两个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 Theme 2:What do you think of Dorothy?),这两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减少学生表达的顾虑,让他们能够解放自己的嘴巴,敢说、愿说。同时,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的每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被认可。一次次的认可可以让学生在解放嘴巴的同时,提升创造动力。针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情节,基于文本进行合理创造。

(三)解放头脑:深度思考,积淀创造能力

在初中英语拓展阅读课上,教师问题设计的浅表化,导致学生的头脑无法充分解放,创造力的培养受阻。因此,在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文本理解的浅层问题的基础上,激发他们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经过深度思考,学生才能将拓展语篇中浅层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为创造力的培养积蓄能量。

在《7B Unit6拓展阅读》的文本理解部分,教师在每次的文本浅层理解梳理后,都会追加一个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图2)。Further thinking1启发学生在给插图排序后,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Further thinking2启发学生在完成表格后,提炼文本的行文方式;Further thinking3启发学生在分析小说三要素的过程中,品味文字背后的人物情感。从三个小闭环问题链的思考,到一个大闭环问题链的思考,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阅读与理解,头脑得以解放。在问题链的层层启迪下,学生在一次次的深度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师指导思考——敢思考——习惯思考”,这为“教师指导创造——敢创造——习惯创造”积蓄了能量。

(四)解放双手:多元探究,发展创造能力

创造力的真正实现,要求学生能够将旧知识运用到解决新材料和新问题上。拓展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其特殊性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真正发展。在《7B Unit6拓展阅读》的探究活动设计中,教师将课内教材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设计了小组活动(如图3)、配对活动(如图4)和写作活动(如图5)三个探究环节,通过多元探究的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内阅读小说的赏析方法,鉴赏拓展阅读文本的新材料,包括文体、小说三要素及主旨。这是将课内所学新知识内化为旧知的实践运用。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双手得以解放,以团队形式独立进行新材料的鉴赏,真正实现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从对比阅读的角度思考,让学生与搭档共同探讨并总结两个文本的异同,从而获得新知——奇幻小说的文本特点。教师提供其他思考途径,鼓励学生与搭档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解放他们的双手,促进协作探究未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共同协作,探索新的视角和未知知识,使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扎实。

通过小组合作和同伴协作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学生已掌握奇幻类小说开篇的文章框架与行文特点。因此,教师创设第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仿写一篇奇幻之旅的开篇。这一活动彻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奇幻类文学作品的创造力开始萌芽。

在本节英语拓展阅读课中,学生解放了双手,完成了“小组探究——协同探究——个人探究”的多元探究任务,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实践旧知——旧知推新知——文学创作”的逐步升级。

(五)解放空间:背景渗入,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本质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更是帮助他们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探寻自己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在开放的空间内更主动地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探求未知。

因此,在《7B Unit6拓展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补充了文本以外的背景知识——两个语篇作者的生平(如图6)。俗话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缩影。背景知识的渗入,解放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将作者与读者连接,帮助学生跳出文本本身,尝试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情感,使拓展阅读语篇在他们面前立体化,享受创造,主动创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六)解放时间:作业分层,优化创造时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4]因此,英语拓展阅读的作业设计可以采取分层方式,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避免因作业引起对创造兴趣的消磨。在《7B Unit6拓展阅读》的作业设计中,设置了三级作业:1. Summarize what we learn; 2. Polish your story; 3. Make your picture book。

同时,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佳老师。当前的英语拓展阅读常因学生兴趣动力不足而停滞在课堂层面。因此,英语拓展阅读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读后行为,帮助他们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延伸到课堂以外。在《7B Unit6拓展阅读》的作业设计中,三级作业针对三种不同层级的学生:一级作业旨在延长学困生的课堂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自信,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基础;二级作业是拓展阅读课堂教学的延伸,解放学生的时间,巩固他们的创造力;三级作业指导学生将旧知内化,增强阅读兴趣的同时,享受创造力发展的正向激励。英语拓展阅读作业的分层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不同的层次选择最合适的作业任务,优化学生的创造时间,使创造力在每个学生心中真正发芽。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理论为英语拓展阅读解放初中生的创造力指明了方向。在读前,图文并茂的导读环节解放了学生的双眼,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兴趣;在读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激活深度思考的问题链以及多元的探究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头脑与双手,从而提升和积淀他们的创造力;在读后,背景知识的渗入与作业的分层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与时间,为学生创造力的长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优化了时间管理。每个学生都拥有创造力,教师应立足于英语拓展阅读课堂,启发并影响学生创造力的生根与发芽。

(郭沙,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 苏州 215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 王美华.巧用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开展童话文本教学[J].生活教育,2022(7):114-116.

[3] 李俊.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探索[J].内江科技,2006(8):153-143.

[4]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教育文集(修订本)下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20.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