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地图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樊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地图教学策略探究0

摘 要 本文以2024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为例,文章分析了历史地图在构筑时空观念、搭建解释能力和滋养家国情怀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教学原则,包括问题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教师需要厘清不同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掌握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中国历史;历史地图;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82-03

作为探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历史地图凭借其独特的“地图语言”,能够生动且直观地展现诸如疆域界限、事件动态、交通网络、战争形势等难以单纯依赖文字全面阐述的现象与事件。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历史地图,深入研究其教学策略,发挥历史地图特有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位历史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地图对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2024年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关注“从历史地图中获取的信息”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地图旁增设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二是在新增的“学史方法”部分,设立了“如何阅读历史地图”板块,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支架,应当充分发挥其史料价值,切实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构筑时空观念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历史地图是揭示历史现象地理分布与环境背景的工具,将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的地理信息落实到地图上,能够准确再现其空间位置。围绕历史发展的承接性,将地理区位中的多个要素融入教学,把历史事件构建在地图之中,将历史分布发展于地图之内,把历史演变承接到地图之间。

(二)搭建解释能力

所有的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历史解释。历史地图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的解释,因此,研习历史地图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2]历史地图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通过地图所反映的信息,学生能够形成问题意识,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联系,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历史见解。

(三)滋养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3]历史地图的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二、新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教学原则

(一)问题性:以问题为引领,挖掘隐性信息

为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历史地图的运用效果,教师需适时搭建学习支架——问题链,挖掘历史地图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在问题链设计策略上,可以采用“一图多问”或“图文互证”,也可以多图并用,图文互补。以图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从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整体性:构建大时空观,整体视角解读

“大时空观”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待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4]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此,教师应梳理单元内容,提炼大概念,帮助学生树立“大时空观”。例如,七年级的板块大概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意味着教学中可以贯通历史朝代,凸显时空变迁,把握历史时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实践性:强化学科实践,夯实核心素养

学科实践是“学科”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作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是一套典型做法。[5]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部分多次提出绘制“读史地图”,强调学科实践的价值取向,体现“知中行,在行中知”的理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手绘历史地图”“图说历史”等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与活动的双向融合中夯实核心素养。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地图教学策略

新教材在“学史方法”板块中,将历史地图分为历史时期形势图、战争示意图、历史分布图和交通路线图等(见表1)。

新教材指出,阅读历史地图时要做到“四看”,即看图名(了解地图主题)、看图例(了解事件发展态势)、看注记(了解时间范围和地理信息)及图文对照(全面理解地图信息)。只要掌握了读图顺序和方法,学生就能基本概括出历史地图所反映的信息。为了充分发掘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史料价值,教师还需明确各类历史地图的教学方法和重点。

(一)历史形势图的教学策略

历史形势图作为动态历史活动的直观展现形式,强调特定时空框架内的形势演变。这类历史地图为深入洞察国家或朝代的地域界限、政治格局及民族关系等提供了宝贵资料。新教材中出现的历史形势图有10幅,占总图量的二分之一。因此,掌握有效的历史形势图教学策略显得尤为迫切。笔者在形势图教学时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破解图“形”。历史地图的“形”涵盖时间、空间等有形要素,是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解读时,需明确形势图的时间背景与空间框架,并细致观察特殊图例与注记,以揭示隐藏的关键细节。

第二步:洞悉史“势”。历史地图的“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态势或趋势。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可以把握史事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等隐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走向。具体而言,首先要串联时空信息把握时代特征。其次,要整合多元要素把握发展趋势。如将“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东汉形势图”对比观察,可以发现,汉朝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郡县制度在汉朝得以延续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提取,学生能够理解汉承秦制,洞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战争示意图的教学策略

战争示意图作为展现战争演进历程的历史地图,凭借图例、注记、符号和箭头等多种视觉元素,生动且具体地重构了战争的动态过程。新教材中共有3幅战争示意图,此类历史地图的教学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据图讲史。战争示意图虽是后人对历史的“解释”,但也能客观反映历史。战争示意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战争过程,学生可以明确交战双方、进攻路线、撤退路线、集结地、战役爆发地及双方兵力等关注点。结合已掌握的信息,学生能够化繁为简,厘清历史逻辑,叙述战争爆发的过程。据图讲史不仅提升时空描述能力,更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效路径。

第二步:据史解图。图像和文字都有叙史功能,在教材中起着关键作用。据史读图能够加强两者的联系,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达到“图文互证”的效果。如果仅据图讲史,图文不符,不但会影响讲史效果,还会影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据史读图可以实现“以文释图”和“图文互证”的作用。

第三步:研图评史。学习历史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并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6]通过据图讲史和据史读图,充分整合图史信息后,需要评析导致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战争结果对双方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史事中构建时空联系,把握发展趋势。

(三)历史分布图的教学策略

历史分布图作为描绘历史现象静态空间分布的示意图,旨在揭示特定历史阶段内各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状态。其核心功能在于准确表达这些要素的地理位置、空间联系,以及探究形成此类空间联系的历史成因。七年级新教材中共有3幅历史分布图,这类图可按照整体—局部—综合的顺序展开教学。

第一步:整体着手,把握要素分布。在观察分布图时,除了关注图例和注记外,更要整体了解要素的分布情况。一般可从要素分布的位置(选择自然或人文因素中适切的参照物,如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干旱区、高原等)、范围、数量、密度(密集、稀疏、均匀、不平衡等)等方面着手描述。整体分析有助于明确在哪里、怎么样、有何差异等显性信息。

第二步:局部比较,概括分布成因。基于范围和位置分布,归纳分布特点,探究这种分布特点的成因。例如,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时,可以归纳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范围很广,中国境内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但从局部分析可以看出,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辽河等大河流域,然后引导学生综合自然人文条件分析其原因。局部分析比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第三步:综合分析,形成整体认识。实践表明,对分布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深入解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整体认识并得出历史结论。例如,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再如,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可得出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结果。

(四)交通路线图的教学策略

交通路线图直观展现了特定时期或历史事件中的地理空间变化及流动情况。它不仅呈现具体的行进路线、方向、关键节点和地标,还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信息。教学重点不在于路线的空间范围大小,而在于流动或延展的方向及变化。透过方向和变化,可以深层次思考其原因及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此类图的教学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挖掘隐藏信息。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挖掘:(1)该图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路线的行进方向和起始点;(3)行进方向是否有改变或分叉;(4)途经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有哪些;(5)这些战略要地的战略意义或特殊价值;(6)行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7)与该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作用;(8)相关历史人物所彰显的精神品质。

第二步:联结历史脉络。路线图描绘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事件或现象,因此,观察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其价值意蕴。可围绕以下四个角度思考:该历史事件或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有何影响?该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何价值和影响?古今、中外与之类似的事件或现象有哪些?它们的进步性或局限性是什么?通过比较,赋予这些历史事件强大的时空张力和历史解释力。

第三步:促进史地综合。路线图生动反映了历史与地理环境的交融与互动,交通路线往往受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因此,史地综合有助于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增强跨学科思考能力。可着重研究:该路线与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这些地理要素对路线的走向和行进方向有什么影响?例如,观察“丝绸之路图”发现,丝绸之路自玉门关、阳关开始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这些分支路线的设置旨在避免戈壁沙漠,选择湖泊多、水源充足的高海拔山谷作为通道,并在长城、关隘、烽燧的保障下进行交流。

(樊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杭州 311121)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 郑子萍.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地图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3:15.

[4][5] 徐小夏.历史地图:时空观念素养考查的诠释——由2023年浙江选考卷历史地图题引发的思考[J].浙江考试,2024(1):40-44.

[6] 崔允漷.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2(9):31.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