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曾妮 李必凤

摘 要 高中思政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在简要分析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则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期为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 高中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8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出现各种程度不同、表现各异的心理问题。例如,思想和行为的情绪化比较严重,思考问题角度单一片面、容易走极端,原生家庭原因所致的自卑、易怒、孤僻、胆怯,缺乏意志力,容易颓废、消极、萎靡等。这些心理问题的萌芽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理解和疏导,则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业、人际交往及未来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受到了国家、社会团体、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关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学科课程性质作出了如下描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1]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性质上明确其所具备的德育这一重要功能,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能够在学生拔苗育穗的关键时期帮助其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思政课能够通过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的课程活动,寓教于乐,培育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帮助学生驱赶心灵上的阴霾,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帮助学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促使其成长为一名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10%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0%,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超40%,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10%。

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其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他们在理智、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仍处于人格化的过程中,再加上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群体。学业竞争的压力、缺乏家庭成员的关爱、过分的保护或者要求等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厌学、喜怒无常、自我否定、失眠、恐惧社交、伤害自己等。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现实条件,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备的德育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将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学引领“三观”、启迪智慧、健全人格的育人功能。

二、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这要求我们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生理上看,学生的生理发育是有先后顺序的。从心理上看,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切忌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二)在共性指导之下研究个性

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显现出共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此同时,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又各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我们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和解决这一阶段学生的共同问题,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切不可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三)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统一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知行合一的观念。我们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既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当前形势下,学生不仅会在显性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构建三观,还会在隐性的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中受到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不仅需要学校方面做好课程教学宏观规划,更需要家校共育、联动社会,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3]

三、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变革传统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行为,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传统教育观念的功利性思维比较严重,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所以,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做好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首先就需要我们转变唯升学者是才、唯分数论才的观念,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一时的成绩好坏。为此,教育教学的着眼点应在于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其原有的素养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开展跨学科集体备课

在推进高中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增进多个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沟通。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跨学科集体备课,先确定一个研究讨论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确定一到两名主讲人,由他们提出教师近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搜集的关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家庭、人际关系上所遇到的困境;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由参与集体备课的其他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相应的应对举措;最后由主持人汇总和总结,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教师在课堂内外实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让学生拥有自我疏导、化解心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多个学科还可以联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学习研讨活动,提升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素养,让思政教师掌握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思政教师能更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困境,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将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关联起来。

(三)运用思政理论引领课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感悟人生,过有意义的生活。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则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辩证法板块告诉我们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的,让我们学会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发展观中揭露出世界运行的趋势和规律,即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坚定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考验。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再结合亲身经历加以理解,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也能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既能够肯定自身的成绩与进步,又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既能够保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又能够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坦然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加强课下心理辅导

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中,如借助作业辅导、课后谈话等教学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或进行心理疏导。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秉持严爱相济的原则,既能够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施以严格要求或改进措施,也能够关爱学生并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如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网络成瘾等方面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摆脱负面因素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健康抒发情感的途径,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五)实施多元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本学科的课程性质是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政课程着力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通过将课堂教育与课外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贴合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紧跟国家时政热点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梯度、富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团队合作的讨论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将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成长为一名健康阳光、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为此,在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议中学、做中学,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辅导、感恩父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班会、户外团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疏解自身心理问题,提升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学习必修四《哲学和文化》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对当地先进人物事迹的了解和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的浪花汇入祖国发展的洪流中。

(六)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推进。家长应主动了解与学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应只是片面地关注“看得见”的成绩,还需实时地关心学生“看不见”的心理问题,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同时及时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学校。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搭建和畅通家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帮助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记录归档工作,建立起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4]。社会层面则应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完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配套基础设施,还应组织开展健全学生人格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参与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搜集整理学生心理问题、实时反馈并给予积极应对举措等多项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信息交错复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当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曾妮 李必凤,潜江市园林高级中学,湖北 潜江 43319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

[3] 刘守立.学习管理理论与策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1).

责任编辑: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