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作者: 胡小强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进行指导,有利于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深入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分配小组成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实践、强化课堂纪律管理等策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学生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88-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性、自我建构及情境性等特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并且要注重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这一理论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然而,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分配欠妥

在高中地理实践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较为常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然而在实践操作时却显得能力薄弱,难以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时常因操作不当而无法获取有效数据。而另一些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实践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设备和工具,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知识支撑,无法准确分析现象。由于教师在成员分配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导致小组合作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有效推进地理实践教学,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学生合作意识缺失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明显不足的问题。在小组内部,经常出现分工混乱的情况,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成员之间的沟通往往局限于表面的任务分配,缺乏深入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致使有的小组虽然完成了任务,但缺乏创意和深度。而小组之间更是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淡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地理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学生实践存在误区

在地理实践中,学生由于未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容易陷入诸多误区。部分学生在实践时,盲目相信他人的建议,对教师再三强调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步骤全然不顾,致使实践结果产生严重偏差,甚至造成仪器的损毁。这不但对实践的顺利开展形成阻碍,也使得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比如,在进行地理测量实验时,有的学生没有遵循规范操作水准仪的流程,只是随意听从同学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测量数据出现重大错误,整个实验结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再比如,在地理标本制作时,某些学生把教师的提醒抛于脑后,错误使用化学试剂,不仅损坏了标本,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

(四)课堂纪律难以保障

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纪律方面暴露出了显著的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常常随意进行请教,丝毫不考虑当时的场合以及应遵守的纪律规范。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态度极不端正,打闹聊天,使得整个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这种糟糕的课堂纪律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比如,在地理实验课上,本该专注操作的学生却肆意喧哗,导致教师的讲解无法清晰传达,其他同学也无法集中精力,实验最终无法按时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科学分组

建构主义理论着重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以及在情境中获取体验的过程。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教师应当全面且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严格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例如,把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同一组,理论扎实的学生可以为实践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和指导,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则能带动其他成员更加熟练地进行操作,从而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在相互交流与协作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再比如,将善于创新思考的学生与善于总结归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能够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提高小组的整体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互动得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交流之中。

比如,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引导小组成员为了团队荣誉而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去攻克难题。这种团队荣誉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有效地增强合作意识。再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在任务分配与共同探索中,明白相互支持与协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1]

(三)引导学生正确实践

建构主义明确指出,学习者是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周边环境的持续交互作用来构建全新的知识。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之前,务必要进行细致且全面的工作,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实践的目的、清晰地阐述具体的步骤以及着重强调相关的注意事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偏差或错误,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纠正。比如,当学生在测量地理数据过程中出现方法错误时,教师要有意识、巧妙地指导其改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践认知。同时,对于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尝试,教师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确保实践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2][3]

(四)强化课堂纪律管理

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肩负着为学生营造有序、积极的学习氛围的重要职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制定清晰明确、具体详尽的课堂纪律规则,让学生对课堂上的行为规范有清晰的认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严肃批评和给予纠正。比如,当有学生在地理实践教学中随意走动、大声喧哗时,教师应立刻制止,并向其说明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确保地理实践教学不受干扰地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纪律保障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一

在“地理地貌考察”实践活动中,教师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精心且科学的分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A组甲同学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其他同学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地貌形成的复杂原理,而乙同学则充分发挥其出色的实践能力,手把手地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实地观察,细致地传授实地观察的要点和技巧,还帮助同学们准确地进行数据记录,确保所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最终,在大家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下,A组顺利完成了考察任务。通过这次合作,甲同学在实践操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乙同学也弥补了理论上的不足,对于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此次A组的成功经验表明,科学合理的分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互补。这种互补不仅有助于提升小组成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

(二)案例二

在“城市规划模拟”实践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城市规划情境。学生仿若置身于真实的城市发展决策场景,面临着各类繁杂的问题与挑战。B组在进行讨论时,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身想法,固执己见,争论不休,致使讨论陷入僵局,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思路。教师敏锐捕捉到B组的问题,及时介入引导,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个人力量有限,团队智慧无穷,同时给予具体方法指导,包括如何倾听他人意见、整合不同观点、分工协作等。在教师引导下,B组学生开始反思,逐渐调整态度和方法。他们学会倾听与尊重,积极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集数据和资料,有的绘制规划图,有的撰写规划文案。最终,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份出色的城市规划方案。此方案考虑周全,兼具创意与可行性。[4]

从B组的经历能明显看出,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并及时有效引导,助力学生深刻认识合作的重要性,逐步树立合作意识,大幅提高合作能力。唯有如此,学生在实践任务中才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获取卓越成果。

(三)案例三

在“气象观测实验”的实践活动中,C组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操作中,然而在操作气象观测仪器时,却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在读取数据时,没有按照正确的刻度和精度进行记录;在调整仪器的参数时,设置了错误的数值。面对同学们的错误,教师没有选择直接指出并纠正,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引导方式。教师让大家先暂停操作,然后引导他们一起回顾之前所讲解的实验步骤和强调的注意事项,通过提问和提示,帮助大家逐步回忆每个关键的环节和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的操作流程,逐渐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有的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是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某个细节;有的学生则通过重新审视步骤,明白了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最终,C组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发现并纠正了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同时也在自主反思和纠错的过程中,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和纠错的教育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它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正确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会出错,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无论是在当前的实验中,还是在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时,都能够更加从容和有效地应对。

(四)案例四

在“地理模型制作”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原本充满专注与思考的课堂氛围,却在D组学生的大声讨论中被打破。他们的声音不仅干扰了自己小组的实践思路,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其他小组的正常活动。教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果断制止了D组学生的不当行为,然后表情严肃、语重心长地向他们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教师的严肃批评和耐心教育下,D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之后,他们迅速调整状态,重新恢复了安静与专注,全身心地投入模型制作当中。他们认真思考模型的设计,精心挑选制作材料,细致进行每一个实践步骤。

课堂是一个集体学习的场所,严格的课堂纪律管理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专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实践,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在有纪律保障的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胡小强,河北省玉田县第二中学,河北 唐山 064199)

参考文献:

[1] 农胜梅.关于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高考,2020(4):87.

[2] 步云程.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策略研究——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83.

[3] 何莉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J].高考,2022(21):110-112.

[4] 方平,李凤.刍议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学周刊,2019(32):40.

责任编辑: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