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环·五单:“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设计实践
作者: 蒋欣欣 何丽 王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教评一体化”,要求教师转变育人方式,重视评价的育人功能,树立“学教评一体化”意识,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的有机融合。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学教评三位一体”,指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学过程中的“评”三者目标一致,相互融合促进。
基于此,从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建构“三环”:立足课程标准,依据真实学情,精准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精设评价任务,贯穿学习全程;借助即时测评,调控学习活动,保障目标达成。设计“五单”即“前置作业单、前测单、学习任务单、即时测评单和课后检测单”,使目标导向下的“学教评一体化”实现始末相承,融会贯通。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阐述“三环·五单”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一、通过“前置作业”与“前测”,确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落实“学教评一体化”的核心,是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内涵进行“边界更加清楚”的细化阐释,确定具体培育目标;同时借助“前置作业单”和“前测单”了解学生已学知识水平,预测新知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明确学生真实学习起点。基于此,确定清晰的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为“学教评一体化”引领方向。
(一)前置作业,夯基固本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前安排“前置作业单”(见表1),摸清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夯实已有知识经验基础。通过数据分析,“暴露”学生的知识起点,以此为依据,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对“前置作业单”的分析,发现65%的学生全部答对;23%的学生把42×20=840表示成42×2=84,说明第二步算理的掌握不理想,只是机械地掌握了计算的顺序;12%的学生回答错误,对已学知识有遗忘。因此新授前,要再次帮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拆、乘、合”,强化从计数单位角度描述过程,加强算理(计算有多少个一、十)的理解。
(二)实施前测,明确要点
提取新知中的主要问题,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前测单”(见表2)。
表2 前测单
“前测单”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困惑之处,通过分析发现:12%的学生计算错误;3%的学生能够通过横式正确计算;85%的学生会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迁移建构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但其中45%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无法准确解释计算过程。同时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能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更多位数乘更多位数与它们又有什么联系?学生的表达不清晰。因此要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本课教学之重在于将散点的乘法知识建立起紧密的关联。
(三)确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确定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目标,要厘清课例内容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根据2022年版课标可知,“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数与运算”领域中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例,在“内容要求”中提到了“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相应的“学业要求”为“能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形成运算能力”;而对“学业质量”的描述为“能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因此本课例所对应的主要核心素养为“运算能力”与“推理意识”。
结合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把握数学本质,立足实际学情,确定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目标(见表3)。
表3 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制定如上学习目标,旨在助力学生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对整数乘法运算的一般化方法“拆、乘、合”做出归纳与总结,感悟整数乘法计算的通理通法。随后借助“迁移”的数学思想,将整数乘法的算理与算法运用到小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学习中,进而明确乘法运算的本质即“计数单位的累加”,“标准算法”是将数按照计数单位逐一分解,即“拆”;再将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简单地乘法运算,即“乘”;最后重组,即“合”。整体把握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链接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二、设计“学习任务单”,展开“学教评一体化”的学习
“学教评一体化”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学习目标和落实学习评价标准的载体。学习活动设计便成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习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为起点和归宿,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进行全面谋划,贯彻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学习任务单(见表4)。
“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每项学习任务明确指向具体的评价标准,展现清晰的对应关系。评价紧紧伴随着学习进程逐步展开,更加及时地反馈学生在学习全程中的具体表现,更为整体地判断学生素养发展的实时状况,实现“学教评”三者深度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清晰、学习目标更易测量。
三、借助“即时测评”与“课后检测”,持续落实评价任务
素养目标统领下的评价,要注重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评价的类别上,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即时评测,根据表现性评价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反馈,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课后检测也尤为重要,体现的是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清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水平,为后续的学习指导与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一)即时测评,检测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测评单”(见表5)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方面起到的作用,用保持测验的形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困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提高自省能力。同时教师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实现教学进程的监督和反馈。
表5 即时测评单
(二)课后检测,促进内化提升
对照学习目标、顺承学习活动设计的“课后检测单”(见表6),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的内化、巩固和提高,检测学生将所学策略、方法及相关知识点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让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有序推进,让每节课的核心知识清晰明确,能力层级逐步构建。
表6 课后检测单
综上,开展“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设计实践,要做好“五单”,即“前置作业单、前测单、学习任务单、即时测评单、课后检测单”的研制与使用,遵循核心素养导向的根本原则,以目标统领学、教、评三要素,实现适切的学习目标、精准的评价任务和有效的学习活动三者的统一,是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科学路径。
【注:本文系海南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学教评一体化’计算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QJH2022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