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契机渗德育,全方位增素养
作者: 胡彩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蕴含着较多的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强化德育意识,抓住各个契机引入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结合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更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有力佐证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教师而言,教学有效性也因德育的融入更易达成。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也尝试积极引入相应的德育元素,但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整体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更加关注德育理念的灌输,轻视了育人环节的开展,导致学生对德育元素的理解未达成共识,德育教育的开展也并未体现应有的效果;二是在融入德育元素时,并未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知识点紧密连接,导致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德育元素内容出现割裂。部分教师一会儿进行知识教学,一会儿进行德育说教,使得德育元素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也会造成学生的抵触与反感。基于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特点出发,在更易于为学生接受的版块,以自然的方式,将德育渗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端正德育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树立端正的德育理念,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经验等各类因素分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德育元素:一是对教材和课标等文本细致分析,了解资源特性及教学要求,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的基本内容。二是切实体会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思想与内涵,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德育元素,通过自身行为的引导、教学内容的引入,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二、课堂上增益德育元素,充实教学内容
(一)在字词解析中融入德育元素
理解与掌握生字生词的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学课堂开展期间,需要以生字生词的学习与认读为根本,确保学生领会汉字的主要含义后,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阅读与写作学习。如歌曲《中国字》的歌词中写道:“方方正正中国字,稳稳重重有内涵。”汉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给人韵律、结构、绘形等美感,在思考探索过程中,能够追溯汉字的演变过程,给予人更加深刻的思考与体悟。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章中的字词入手,融入德育元素,在字词解析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字形、字义、汉字由来、汉字涵义深刻分析。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中的《出塞》,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长征”这两个字分析,在古诗中的“长征”主要是指万里之外,表示战士们为了保护家国、抵御外敌,远赴万里。“长征”不仅仅出现在古代,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长征。现如今,“长征”不仅代表了这一段战略转移的历程,更代表了我国人民顽强斗争、坚定团结的信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长征”、革命中的“长征”、新时期的“长征”,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厚植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在段落赏析中融入德育元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常见优美的句段以及一些意味深长、感人肺腑的关键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中富有含义、发人深省的段落赏析,由此引入德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品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本篇文章描写了周总理在求学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文章中,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而读书?答案多种多样——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对比中,周总理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以上段落内容深入思考,探讨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理想情操教育”相关的德育元素,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学习意义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拥有更加正确的理想,更加坚定的信念。
(三)在人物总结中融入德育元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形式多样,人物描写类多含有较深刻内涵和趣味,对人物多维思考,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在人物总结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了王戎在七岁时与其他的孩子一同嬉戏玩耍,当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时,王戎非但没有摘取,而且说这些李子一定是苦李子的故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含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王戎这一人物分析,探讨在王戎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针对不同的事物有效地思辨,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四)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元素
语文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且所涉及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实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探讨下,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探究与操作,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含有“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师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空闲时间到村落或城市社区访谈与调查,整理并记录当地的风光与景色,感受当地的人文情怀。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在学生调查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当地的民俗以及为传统节日当地所做的准备。在实践活动的促进下,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于群众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文情怀等各类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德育教育纳入考评机制,丰富评价要点
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在整合与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情况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并未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未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要素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为保证德育元素的全面融入,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应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能力等各项因素分析,将德育教育纳入考评机制,丰富评价要点,完善教学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