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改变教与学

作者: 李娟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教与学失衡的问题。教师过度主导课堂,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参与的机会;或者课堂过于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现状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要落地,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关键聚焦教与学的改进。

一、盘点三件大事,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一,2024年1月2日,教育部公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推荐63个实验区和189所实验校。从国家到地方,开始在拔尖人才的贯通、分层培养上发力,要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在加快进程,未来会在全国铺开。

第二,2024年1月23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教育部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怀进鹏强调,要对标国家战略急需,要做实做优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平台,要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素,要建强教师队伍,要深化评价机制改革,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优化招生结构,引导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

第三,2024年1月31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3〕12号)要求,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教育部成立专家组,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并履行相关程序,拟确定124个实验区、994所实验校。云南省保山市1地1校拟入选。为加强东中西部协同探索,拟以协同组形式开展实验工作。全国各地的实验区和实验校,将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启示: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通过教育改革,选拔培养储备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新科技人才,掌握高精尖产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科教兴国。要加强科学教育,让科研人才引领国家。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抗挫能力、合作精神等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将走进数字世界和物理现实合并成的混合世界,数智时代需要教育改革落地,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否则就不具有竞争力。教育强国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机器,机械刷题、积累知识也不是教育的唯一追求。教育改革要实现由知识的积累向能力的培养转变,由僵化思维向发展思维转变,由学会考试向学会创造转变。

二、重视两个方面,实现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统一

实现教与学统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当学生在一个不过度压抑、自由有边界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时,他们的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效能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构建一个教与学统一的课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回应品质”保“优教”

教师的“回应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方法、行为或情感所做出的反应的质量。这包括反应的准确性、及时性、适当性以及尊重性。教师的“回应品质”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接纳、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教师给予学生的促进。教师的“回应品质”能够确保“优教”,具体如下:

1.学生需求

教师高质量的回应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积极倾听和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疑惑和需求,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动机和兴趣

教师及时、准确且富有鼓励性的回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积极的反馈和认可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重视,从而更有动力投入学习。

3.学习效果

教师良好的回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清晰、准确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师生关系

教师的“回应品质”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关心、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这有助于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5.教学改进

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是对自己教学的反馈。在回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从而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二)“沟通品质”保“优学”

沟通品质体现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能力、态度和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品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共生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沟通品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包括学生沟通的清晰性、尊重性、积极性、适应性、批判性思维和情绪管理等。学生的“沟通品质”就是学要定位、学不错位、学可越位。学生的“沟通品质”能够确保“优学”,具体如下:

1.“沟通品质”确保学有定位

师生之间的沟通清晰、准确时,可以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接收和实现,可以避免误解和困惑,明确学习目标,学有方向,准确定位。

2.“沟通品质”保证学不错位

学习伙伴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思辨培能,梳理知识的体系,加深方法的理解,培育数学核心素养。若机械记忆知识、浅表理解算法、概念混淆、思维封闭,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积累智慧。

3.“沟通品质”允许学可越位

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造新的学习素材,学无边界,思维开放。深入的沟通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挑战现有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例谈一节课,导向小学数学课堂的变革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中蕴含着数学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和渗透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应用这些核心素养去解决真实问题,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简单应用”,借助操作和直观,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例1,体会“1”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

“分数的简单应用”例1课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几何直观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本课学习不是分数的简单应用的强化训练,而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超越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几何直观的过程,进而真切地、聚焦并感受数感、几何直观的价值,要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和表达思维过程,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善和提炼,帮助学生深度理解。

体会“1”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1)多个物体作整体;(2)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例1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将“1”从1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是对分数意义内涵的一次拓展,为系统的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1:教师不呈现知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活动,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1: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布丁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再用分数表示“拿走的一份占一个布丁的三分之一”;仍然呈现这个分数,并同时出示一个布丁和三个布丁(A.1个布丁,B.3个布丁),请问你要各拿走这些布丁的,怎么拿?这里,整体是一组物体与整体是一个物体分数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调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分一分、圈一圈、选一选的活动,实现了单位“1”由1个物体到一些物体的自然过渡。

教学片段2:当1名学生用语言表述3个果冻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动手把3个果冻圈画在一个圆圈里,从“说”到“画”就是语言表征和图形表征的系统结合,把学生内在思维外显化,其他学生回应、参与过程性评价。

教学片段3:举例说一说:(1)生活中把一个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2)生活中把多个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是对本节课例1所学习内容的即时检测,关联生活,学以致用。同时暴露了部分学生对于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还不是很确定,在同伴互助、小组讨论中,学生得以反思,重构认知,及时把错误转化为更好的基石。然后随机补充板书:1个布丁、8个苹果、16颗奶糖、全班40位同学、全校2667位同学、全球……全宇宙……,不封闭、不窄化学生思维,打造大空间,开放思维,渗透极限思想,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深刻感悟一个整体由“一个”过渡到“一群”。

教学建议2:练习分为三类:基础练习——课本上的原题,夯实基础;变式练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嵌入式练习”,即把练习设计成“探究活动”,且有开放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