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李芳

依据数学学科育人功能,以及在学生认知发展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主题式教学中,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的传授,而是从学生数学现实中挖掘素材,重组内容,精心设计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打破时空、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场域中积极探索,主动建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实现以培养全面发展为核心,体现学科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主题为中轴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主题为中轴,主题是绝对的中心,素材选择、教材重组、问题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均需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既定的教学主题包含着其应该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规定了要实现这一目标采用的形式、方法与评价手段,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师生的行为。

如,以“欢乐购物街”为主题的教学,将该主题分解出四个子主题,分别是筹备购物街、购物进行时、购物交流会、货币小课堂。每个子主题都在逐层推进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开展的主题活动如“小小售货员”“独自去购物”“交流会现场”“货币小课堂”,教学目标旨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兑换、找零、购物、讨价还价、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使用货币的经验,拓宽了学生对人民币发展的历程和其他国家货币的认识,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教学形式主要是亲身实践、体验、交流,很显然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活动过程中观察来进行评,也可以从结果呈现(如购物日记、购物问题的解答)的评价,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老师,小组的伙伴,也可以是家长。教学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方法、师生行为、教学评价都紧紧围绕“欢乐购物街”主题来设计。

二、以活动为探究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经过几轮的课程改革,教师愈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可否认有的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是学生知道了结论再来操作,活动成了有效课堂的“花外衣”。主题式教学是以活动为主线,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得出结论,从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推理意识。

如,在“内角和”主题下的子主题——“三角形的内角”一课中,许多教师都会设置以下两个活动,第一是用量角器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第二是用撕或折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当学生测量出三个内角总和是181°或179°等的时候,教师很牵强地告诉学生是因为测量角的时候出现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用撕或折的方法时,学生拼的角由于边没有剪齐,或边与边之间没有靠紧,得到的三角形内角和近似等于一个平角。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误差,即便是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生内心仍会感到不够严谨。这样的活动就显得不够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眼见证,无论三角形是哪种形状,或大或小,内角和都是180°。利用在线几何画板,随意变换三角形形状、大小,学生可直观地看出内角和始终保持不变。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加严谨的方法得出这一结论。再介绍帕斯卡的方法,直角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的一半,它的内角和是360÷2=180°,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再推理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经历了从量—拼—推理三种不同方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共舞”,更加笃定这一结论,积累了研究内角和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数学侧重怎样“教”,往往是注重如何教的设计,淡化如何学的设计。数学教学成了“老师领着学生走”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课堂沉闷,缺乏生机。教师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课堂上必然会生成不同的资源,一味地按照设计走流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题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题内容、素材资源的选定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在“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适当进行教学前测,摸清学生的已有知识、困惑点,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大胆探究。

如,在教学“时间在哪里”中的子主题“我会算时间”一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到学生生活中自主安排时间,计算时间的经验非常少。相邻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与十进制不同。鉴于以上学情,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如下改编,情境一:计算李老师开车上班所用的时间(情境图中出示两个钟面7:15和7:50);情境二:计算李老师坐地铁上班所用的时间(情境图中出示两个钟面7:35和8:00);情境三:计算自己上学需要的时间(以学习单的形式填写,重点抓住跨越整时的算法);情境四:巩固环节呈现多种情境。

情境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很感兴趣,前两个情境可借助钟面,情境三和四脱离直观的钟面,只能借助抽象的计算。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借助直观,再抽象出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四、以综合实践为形式

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为基本设计单位,教学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展开,这就势必要打破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空间上“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的教学旧模式。就教学的时间而言,主题设计以长程设计为主,一般有3~4个子主题,各子主题之间衔接紧密,有的子主题需要向“课时”外延伸,要求学生在“课时”外的时间独立或合作完成。

如,“欢乐购物街”中课后学生去超市购物体验,“营养午餐”中为家人设计一周的午餐菜谱,“水是生命之源”中小组合作设计节约用水的方案。这些实践的任务都安排在“课时”外的时间完成。就教学的空间而言,“教室”是主要的学习场所,但不是唯一的。“教室”是师生交往互动、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空间,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学生展开主题活动的地点还可以是课外调查、实践的社会性场所。如,“欢乐购物街”学生去超市、学校义卖活动现场体验购物;“营养午餐”中调查学校食堂的菜谱;“位置与方向”活动中学生到操场、小区找方向。教学的空间不仅仅是有形的三维空间,也可以是无形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调查各种家常菜的营养成分,10岁左右儿童的营养标准,所需营养成分;“水是生命之源”主题中调查水的作用,国内、云南、宣威等地目前水资源的现状等。学生不单是停留在“课时”与“教室”,而是在更加开放的时空、开放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为此,主题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时空的延展性。

总之,主题式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形式之一,它所倡导的主题中轴性、活动有效性、学生主体性、时空延展性、学科融合性的实施策略有利于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笔者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主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当然,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教育我们不断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