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地制宜上好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
作者: 孙存邦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课程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学习、探究、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课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观念、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作为农村山区这样欠发达的地区,资金问题,意识问题,安全压力等仍然制约着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2023年春季学期,学校把学生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加以落实,首先通过班子会和教师会统一思想,打消教师自身的种种顾虑。制定教师全员家访方案,经过教师全员家访,了解家长意见,与家长交流学生教育成长规律,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途径,寻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一个多月的家访,与家长达成了共识,屏山小学的校外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开启了县域学校走出校门开展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先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基地
研学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实践基地的遴选共建是开展好综合实践的基础。作为农村山区学校,在还没有条件组织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对学校的长效综合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基地建设不是学校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要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区域优势来设计,它必须又是双方甚至是多方共建。各行各业都关心支持孩子的成长,只要学校主动,大家都会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到基地建设中,共建共荣。基地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研学的安全性、教育性、实践性、经济性,才可能建设成长期稳定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综合实践课程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禄劝素有“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24种民族共同居住在这42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相互交融,民族文化浓郁,人文底蕴深厚。在掌鸠河西岸崖壁上,有刻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彝·汉文摩崖石刻;有着独具特色的“罗婺文化”。禄劝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高山冰雪、峡谷溪流、温泉地热等自然景观。滇中第一高峰轿子雪山海拔4247米,移步换景,引人入胜,是昆明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禄劝是一个革命老区县,红军长征两度经过禄劝,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聂荣臻元帅曾为禄劝题词“革命胜地,山川增辉”。长征途经的九龙红军洞、翠华铁索桥、翠华毛主席纪念馆、双化石板河等,已成为昆明市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校依托禄劝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来建设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已建成禄劝烈士陵园基地、轿子山基地和皎平渡、乌东德基地。学校还与乡镇、村委会对接,计划合作共建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
二、建设开发效果显著的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
屏山小学把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落到实处,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成立学校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工作室,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力求开发出适合每个年级不同年龄特点的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从个体的“我”转化为社会群体中的“我们”,同时注重使集体的融入、互动与审视、行为导向等更具实践性和社会性。同学们通过综合实践,逐步提升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文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烈士陵园基地的主题是“缅怀革命先烈”,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学生走进庄重的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敬献花篮、花圈,听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故事,这是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舍身忘我的大无畏精神教育的特有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爱他人,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多做贡献。
轿子山基地的课程主题是“勇攀轿子山,感知生物多样性”。轿子山素称“滇中第一山”。一山四季,立体气候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学们走进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展览馆,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轿子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身处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杜鹃花海,置身3800米的“花溪”,水从天上来,花在溪中流,同学们听潺潺溪流,赏千年古树,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还可以听解说员讲述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新型自动观测气象站知识,看到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国家级基准站的重要列装产品,为我国科技进步而自豪。
皎平渡、乌东德基地课程主题是“览国之重器,温革命历史,观现代农业”。学生可以观看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创造世界8项“世界第一”的乌东德水电站。师生走上大坝坝顶,能实地感受大坝的宏伟壮观,聆听工程建设者日夜奋斗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的故事,还能学习科普水电科学知识,切身感受国之重器的骄傲。在横跨金沙江的洪门渡大桥上,师生听红军抢占洪门渡的故事,重温革命历史。走进邓秀新院士科技团队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团队合作共建的乌东德农业产业示范园,学生可以沿着园内错落有致的道路,一边走一边看,了解水肥一体智能化、自动化灌溉模式等现代农业知识,领略现代农业的魅力。坐在船工之家的院子里,可以听老爷爷讲当地36名群众协助红军,用7条小船经过7天7夜的时间,将3万多红军渡过金沙江的故事。参观皎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可以重温红军长征过禄劝的史实,理解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丰富的研学主题内容,让师生亲身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中国梦的时代脉搏,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是师生在校园里捧着书本体会不到的。
学校在不同年级中开展不同内容的研学活动,每学期按教学计划组织,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对禄劝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得到系统的体验。这些资源支撑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使其内容具体、丰富、生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原则,也有利于教师对研学主题相关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提炼,固化成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三、把研学上成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课
要使研学达到预期效果,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在外出研学的前一周,根据基地课程,把涉及研学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按班级进行初步的学习,让师生对即将的研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选拔学生讲解员和教师讲解员,然后把解说内容分配给讲解员熟悉掌握,为后面的现场讲解打下基础。
由于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研学过程中,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们便迅速进入“状态”。每到一处,首先由各个小讲解员讲述,老师讲解员做补充,最后由基地讲解员根据师生的讲解情况再做讲解。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解,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小演说家,同伴讲解,贴近同学,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接受。孩子们的讲解自然大方,声情并茂,或娓娓道来,或高亢激昂。只要给学生搭建舞台,他们就能自由绽放,惊艳四方,千姿百态,灵动可爱。
三级讲解,让学生形成被动、主动、亲历体验的过程。带着研学的既定任务,他们一边仔细地看,一边认真地听,一边用心地体会,专注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达到综合实践的效果。研学返回还没结束,按之前作业的布置,回校后有成果汇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或用绘画、文字、图文、音频、黑板报、手抄报等做汇报,通过班级、学校进行公开展示。每次研学结束,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充实内容,为下一次研学提供借鉴做准备。
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涵盖语文学科的观察、记录、口语表达、作文;科学学科的探究精神、科学思维;体育学科的体育卫生知识、强身健体、团队合作、心理健康、心理压力的释放;美术学科的审美判断、构图绘画、艺术表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制信仰等等,做到多个学科要素彼此渗透、融会贯通,达到了融合教育。
文能言声,文能怡情,妙笔生花习佳作。一篇篇灵动的美文昭示着沿路的风景;一个个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心路历程。孩子们的习作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感情真挚。
比如,学生这样写道:“纪念馆内陈列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长征影像,都一一诠释着红军长征时的艰辛,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我看到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看到他们翻越雪山、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英勇无畏,看到了他们坐在火堆旁畅谈祖国未来的美好图景。”“当我站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上的时候,看见从坝眼里喷薄而出的水雾倾泻到坝下的深潭里,瞬间形成数不清的小水球跳了出来,又撒落水中,重重叠叠,簇拥着奔向远方。”
学生用手抄报展示着他们的才华和创意,传达着他们的心声。他们将想法和感受用文字和图片表达出来,用自己的审美和技巧,为研学感悟增添更多的色彩。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同学们拿起画笔,把所看、所思、所感、所悟、所获,绘出精彩,把装进眼睛的美景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一篇篇秀美的文章,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作,铺展在校园的长廊,就连刚参加研学归来的同学都是流连忘返。还没有参加该课程的学生,则对综合实践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亲身体验的期许,也许已在默默为自己的成果展在做规划。
屏山小学因地制宜上好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为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打开了一扇窗。校领导被邀请交流分享,各校不再因害怕组织学生外出存在风险就紧闭校门,而是争相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提高了教师驾驭教学综合实践课的能力,构建了研学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队伍新质生产力,形成研学、体验、综合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活力,为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