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探究

作者: 张蕾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意见指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重在实践,激发兴趣,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一、小学班主任在科学教育中应持有的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变管理为引领,与孩子们一道,积极探究新鲜事物,永葆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样做班主任,既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又能实现教学成绩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根据多年的留心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应掌握下列教育理念,并内化于教学实践、外溢于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一)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思想往往源于日常生活之中。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生活教育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们往往“用已知譬未知”,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范畴,只是许多教师“日用而不知”,没有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二)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密不可分,参与劳动不仅能够铸就强壮体魄,还能够塑造健康心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每时每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伟大的发明同样源于劳动,如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电力机车取代燃油动力等。

(三)思维发展理念。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生活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理念相比,思维发展理念就显得特别专门了。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是科学思维产生的基础,思维发展理念是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兴趣的理论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源于美国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概念的源起由该公司提出,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处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和隧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智慧地球”。将“智慧地球”的做法借鉴运用至教育领域,就产生了智慧教育。2022年3月,我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用,其丰富的优质资源令人耳目一新,充分运用该平台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惯常行为。

(五)文化自信理念。文化自信是一股深沉、持久的力量。地方优秀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文化自信的基础,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孩子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家乡到全国,认识能力逐渐提升,把家乡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盘子中,让学生了解,培育文化自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地方优秀文化中,孩子们玩的一些传统游戏就蕴含着诸多科学知识。如山区孩子在水边玩的“打水漂”游戏,贵州人称其为“打漂漂石”,其玩法是选择扁平的小石头,以最小的夹角向水平快速抛出,石头碰到水面后被反作用力弹向空中,落下又弹起……如此反复数次,以多者为胜。与这个游戏有关的力学知识非常多,有重力、浮力、流体的压强、惯性等等。挖掘整理这些地方优秀文化,带领学生做游戏,其实是物理学科实验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还能培育学生一定的家国情怀,提升地方文化自信。

(六)家校共育理念。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老师。孩子最快乐、最自由、最具有安全感的地方是家庭,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班主任要常怀家校共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通过学生家长影响学生,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当今的家庭是科技产品荟萃的地方,从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传统的家用电器,到指纹锁、自动开关灯、定时煮饭等智能化的家务管理系统,无一不是高科技的结晶。孩子们从小在这种科技感十足的家庭中成长,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将会激发其科技探索的兴趣。

上述教育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的主要策略

(一)善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运用于教学,“用已知譬未知”。小学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两物相较,选其熟悉的事物运用于课堂教学。如笔者曾在一所高原地区的初中学校听过一堂物理课,教学内容是《分子的扩散》,教师所举例子为海滨的花香。听者觉得这位老师所举例子不当,因为海滨花香不是当地学生熟悉的。同样,一所山区小学上的科学课,教学内容是《声音的共振》,教师所举例子为学生的水瓶。这个例子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容易理解。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力熟悉当地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家访时,不仅仅是交代安全和学习事宜,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是人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孩子随同父母下地干活,便会知道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城里孩子没机会干农活,但善于教育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无所事事,而是跟随父母洗碗刷筷,擦窗拖地;父母搞经营活动,孩子应当跟着打帮手……总之,父母干什么活,孩子就跟着干什么活。如果让学生乐于动手,可以让他们在体验劳动获得感的同时,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三)提升创新思维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战略层面要解决的问题,科技强国的根基在小学教育。对新鲜事物一探究竟是孩子的天性,改进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是小学科学老师的事,也是班主任老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如果班主任老师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协调、引导科任教师对自己的课堂精益求精,提高作业质量,避免机械刷题,多留时间供孩子们自由地玩耍,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四)借力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教育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智慧教育平台、希沃白板、好分数平台、物理实验室APP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小学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学习并熟练运用这些平台,应用大数据学习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些新兴的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智慧平台打造出高效智慧课堂,满足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

(五)巧用地方文化资源。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更为熟悉的内容,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整理,适时在课堂上利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培育其地方文化自信。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在挖掘利用地方优秀文化时,总是放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际上,地方优秀文化中同样蕴藏着大量自然科学的内容。西南山区的一些传统地名,如硝洞、盐井、硫黄冲子、酸泥坪子,就牵扯到诸多化学知识;一些传统技艺,如打铁、酿酒、做豆豉、制豆腐,同样离不开物理、化学知识。只要小学班主任心中常有科学教育理念,就能在陪伴学生时信手拈来,即兴讲解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六)盘活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家长,他们的态度对学生的科学兴趣具有最突出的教育引导作用。孩子对未知的探索,是充满了风险的,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任何物品都充满好奇,一有机会就要触弄,都想摸一摸,而许多物品是非常危险的,如开水、火炉、刀片、电源……既不能挫伤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这需要孩子父母的智慧。当孩子学会走路,熟悉家里的物品以后,他们会继续探索未知的东西。如沙发上的小洞洞,两岁的孩子会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特别是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两三岁的幼儿特别喜欢伸手指触摸,手指伸不进去,就选择条状物品去捅,这就非常危险……如上文提到的“打水漂”,由于溺水的风险,现在的山塘河流几乎成了孩子的禁区,做这样的游戏,必须在家长的陪伴下才行。作为班主任,要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并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分别指导。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科学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学生的科技潜能,为党和国家的科学事业奠基。孩子探索未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让其童心永在,好奇心不减,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学生家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家校共育,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实践,提升科学思维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