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径,直指根本

作者: 李崇花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语言运用能力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件。为达成充分训练并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应全面认识朗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同时形成合于教学实际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语言、通晓语用。

一、常见问题

(一)教师力不从心

教师对朗读价值的认识有深有浅。固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认识不足,甚至并没有分清楚朗读与阅读,从而影响朗读教学效果的现象,但朗读教学之所以收效难达预期,更大程度上宜归因于教师专业能力需进一步增长。而专业能力欠缺,表现在一系列困境。

1.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背诵名句名篇,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记忆强化、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自信提高,让学生学会从朗读中锻炼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基本以带领朗读为主,只能让学生简单了解朗读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不是朗读教学,而是为了了解课文内容而进行的阅读”的印象。

2.朗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除了带领阅读,教师还主要以固定在教室里“不断地阅读”作为朗读方法。另外,朗读多数被设置为早读,很少会在其他地方、其他时间朗读。这也导致学生对朗读印象刻板:只属于早读和教室。但是这种方式片面且单一,甚至在朗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在“无意识”地读,其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存在应付教师的情况。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方法运用不得当,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了解不充分。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3.对学生朗读教学指导不充分。通常,教师会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或者由教师带领朗读两种方式,少部分教师会将朗读与学生作业中的“预习课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文章熟读就行了。课堂上,教师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很少将朗读作为重点单独拿出来讲学演示,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知识点、思想情感、重点词汇等,学生朗读技巧欠缺,参与到朗读的积极性很低。

(二)学生有口无心

一是“唱读”习惯严重。唱读的问题,主要缘于小学生在幼儿时期及低年级时,词汇匮乏,语感也不完善,而学习的古诗、诗歌、儿歌等具有很强的韵律,通过唱读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简单的诗歌,养成了这种习惯。二是“单个字读”现象突出。“单个字读”现象突出反映了学生对于词语结构组成和汉字的语言习惯不够熟悉,缺乏正确的朗读、阅读引导。三是“添字”“漏字”现象普遍。这种现象普遍反映的是学生自身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朗读本身的兴趣缺失,缺乏课后朗读练习。四是吐字不清,语速过快。语速过快、吐字不清表明一些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疲于应付,一心只想尽快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朗读学习。

二、应对策略

(一)明确目的,细化要求

朗读不是随口乱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定下特定的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将要求局限在字音、词组、流畅度,同时在朗读前引导式地抛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等。对于已经熟悉的课文进行朗读时,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感情和气势,同时把握好朗读的速度以真切表达出课文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个别朗读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好,听完以后,作出阅读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朗读或听他人朗读,获得朗读建议。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有了明确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之于理解文章的意义,更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创新方法,灵活运用

1.有层次地朗读。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合适的方法,朗读内容上应该由少到多、由易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适应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达到朗读有效教学的目标。

2.个性化地读。不一样的课文,朗读指导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课文,适合配乐朗读,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秋天的雨》,若配上下雨的声音,秋天瓜果飘香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秋天的雨》的韵味。随后的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朗读时配上虫鸣鸟叫的声音、落叶飘零的声音、秋风掠过树林或者田野的声音,将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后来的第十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则适合分角色朗读。

3.在解决问题中读。对“唱读”“单个字读”“添字”“漏字”、吐字不清、语速过快等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来纠正。一是正确范读。无论是教师亲身示范,还是通过课文配套的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正确朗读方式。首先应树立一个标准,即通过示范标准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感情。注意尽量少安排齐读,可以多安排个人阅读、领读。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让朗读得更好的同学带着其他同学朗读,以此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问题。二是朗读中的语法讲解必不可少。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根据语法,合理把握好轻重停顿,多示范,让学生模仿。语法的讲解能让学生理解何时该停顿,何时该紧凑。但注意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通过教师对语法的讲解和示范,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是好的方法。三是规范读音,合理控制语速。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朗读任务时,要特别注意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过多地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要求学生把音读准,不能贪图快。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四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朗读问题,寻根究底,还是学生对语文课、朗读学习兴趣缺失,教师可以丰富课堂的朗读活动,利用学生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小组朗读比赛、男女朗读对抗、角色表演等,通过更加生动的图像、语言描述,情境带入、音乐渲染等办法,让学生在朗读时进入课文中的场景,从视觉、听觉上触发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朗读和表达愿望。

4.有反馈地读。要让学生快速知道自己读得怎么样,即及时、准确评价。初学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让学生读准读熟。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使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成学生熟读成诵。在课文初读阶段,重视细节语句评价——“你读得正确,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可要注意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羞羞答答呀!”……在其余阶段也用一些准确、生动、幽默的评价,真诚地表扬学生或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改进自身的朗读,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5.作业督促,巩固效果

朗读作业可作为单一文字作业的补充。一般而言,对朗读作业,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并不会认真完成。此时便可充分挖掘线上资源,通过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类学习APP引导家长督促和帮助学生在课外增加朗读时间,完成朗读作业。同时,在朗读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读课文或者文章,自选朗读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脱离传统朗读的束缚,让学生体味朗读不仅仅是学习要求,更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