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作者: 张冬兰

读写结合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0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切入角度丰富多元,性质上有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方法上有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要素上有主题、目标、评价等,实践中可能几种角度交替或交叉出现,但归根到底,语文双性之一的工具性,要求经大单元教学后,学生在阅读、写作两种重要能力上,得到看得见的提升。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笔者就以读写结合为指引,坚持阅读与表达的联系和融合,力求科学而整体地运用教材。

一、教材解读:读写结合的目标融合

现行统编版教材,继续依单元编排,以双线并行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聚焦读写训练目标,编排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它们相互关联并集中指向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就为读写结合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因此,整体地、系统地研读文本,对读写结合目标的分解和融合颇为重要。

(一)确定读写结合主题

人文主题是单元的高度凝练和形象表达,语文要素是单元语文知识的集中呈现和具体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要素,明确了单元读写活动的方向。五上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表达的是亲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据此解读教材,单元读写训练目标就能有清晰把握。本单元共3篇课文,《慈母情深》叙述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工友劝阻,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善良和对孩子深沉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父爱之舟》回忆父亲日常生活和求学路上疼“我”的故事,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深深的感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父母对作者的一首小诗的不同评价表现出的共同的爱。

口语交际要求对生活中父母关爱孩子的不同方法谈感受和看法。语文园地让品味场景、细节,体会作者情感;品味文章结尾,体会点题奥秘;朗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仿照例子描写心理,理解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写一封信,或回忆故事,表达对父母的爱;或分析事情,叙述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建议,表达对父母的劝说。

有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联系及对教材的整体梳理和综合,就能清楚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读文章,要抓住场景和细节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单元教学中读和写就有了“父爱和母爱”的灵魂聚焦和“场景和细节”的要素融合。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质

为让主题有语言支撑,让语言有主题聚焦,还须从“主题与内容”融合的角度解析文本,弄清课文是怎样组织语言材料、显示语言形象、表达语言情感的,最典型、最重要的特质什么。此后,通过各篇课文的串联,形成单元最基本、最重要的文本特质,为单元任务的确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这一单元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父母之爱,是3篇课文共同的语言特质,但每篇课文又有各自的语言特质:《慈母情深》反复描写场景,突出的是母爱;《父爱之舟》以梦境展示场景,突出的是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对比叙述场景,突出的是父母之爱。故事不同,写法各异,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纯朴而又真挚的亲情。

有了对课文的分析,本单元读写结合点可再加以细化:读课文,可抓住场景和细节,从反复、联想、对比等描写,体会父母之爱;写文章,可通过场景和细节,以反复、联想、对比等方法,表达父母之爱。

二、生活观照:读写结合的源头探寻

阅读,需要语言文字向语言画面的转化,才能促进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写作,需要语言画面向语言文字的转化,才能保证内容的叙述、情感的表达。而这些,既需要生活贮存,还需要生活唤醒。唯其如此,读写结合的生活源头才能成为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成为叙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前提。因此,为保证读写结合的顺利实施,单元文本解读、读写安排,要观照学生生活,探索读写结合的生活基础。

(一)生活库存的把握

既然内容理解、情感体会需以生活为基础,教学前就须以文本叙述的生活现象为依据,对学生现有生活积累做些了解,如学生对课文阅读必需的生活已经淡忘,则想方设法予以激活。这样,生活库存便能成为解读语言的钥匙,文本语言便能成为唤醒生活的支点。本单元课文,叙述的是真实生活,表达的是父母之爱,习作和语文园地均由舐犊之情延伸开去。作为五年级孩子,对父母的关爱都有体会,单元教学前可引导回忆: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有时如阳光,有时似风雨,请回忆相关故事,感受父母的关爱——回忆故事,多向列举。这样的生活盘点,就能为阅读文本、体会父母无私的爱、独特的爱提供形象支撑。

(二)生活空白的弥补

虽然教材编写考虑到学生生活,但要保证所有内容都让学生有生活基础并不现实。不过,对文本阅读所需和学生现存所有,教者要心中有数。如学生缺乏阅读必需的生活,则可通过相关实践,促使他们去了解,去感受,去积累。这样,生活库存才能成为解读语言的钥匙,文本语言才能成为唤醒生活的支点,此时进行读写训练,才能水到渠成。本单元围绕“舐犊之情”引导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并不困难,但要具体描述场景和细节,多数学生会为难。为此,教学前可以“感受父母之爱”为主题,给学生一两周时间,对父母进行自然状态下的专题观察,积累一个个故事,把握一个个场景,了解一个个细节。这样,阅读写作需要,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

三、循序渐进:读写结合的路径设置

以单元为单位的读写结合,较之以课文为单位的读写结合,显著特点便是在确定读写结合点后,要把读写结合任务的落实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始终,以形成读写自然融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路径,促成读写目标的逐步达成。

(一)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列举

双线并行的教材编排特点,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凭借已有的阅读能力,是能够通过自学感知,整体梳理,初步把握单元教材内容与情感的关系的,教师则可顺势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构成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作大单元教学前可让学生根据如下表格自学感知:

只要学生静心读书,就能初步了解文本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找寻到父母爱自己的故事。而这类似的故事,则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如从“舐犊之爱”联想到父母之爱的故事固然可以;如从《慈母情深》的“艰辛与母爱”想到自己的“辛苦与母爱”,从《父爱之舟》的“父爱与小舟”想到自己父母之爱的象征物,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对比与亲情”想到父母类似的故事,则与文本故事的联系就更进一步。这样自学感知,联系迁移,对提升学生联系生活解读文本的能力颇为有效。

(二)课文读写指导:片段的训练

就单元教学而言,从句子、段落到篇章,读写结合的内容可能不少。而一旦根据单元教材特点确定了读写结合点,其指向于目标的训练应该而且必须是有限的,因单元教学时间有限,必须围绕结合目标,依据文本特质,相机安排训练,形成训练梯度,让特质迁移由课文个性走向单元共性。

对《慈母情深》,可这样指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进而引导走进画面,叙述见闻,表达感受。其间,重点指导阅读下列片段: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引导品读,通过谈所见所闻、说所思所想,从内容、情感、语言的融合中理解:片段用白描和反复描写场景和细节,展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母亲的艰辛,突出了母亲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继而让学生回忆叙述父母的生活片段,以反复的方法描写场景和细节,突出父爱或母爱。

阅读《父爱之舟》,带学生走进作者梦境,在场景和细节的品味中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对父爱的凸显功能,进而让学生写好父爱的一个片段,以场景和细节描写突出父子之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过场景再现、语言品味,让学生从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态度中感受他们各自独特的关爱,体会对比描写对父母之爱的凸显功能。此后,让学生运用对比写一片段,突出父爱或母爱。

四、综合迁移:读写结合的系统训练

就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了以篇章迁移为指向的一系列片段迁移,篇章结合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单元课文教学后,可引导学生综合梳理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条分缕析读写知识,给学生完整的印象,进而以篇章训练为目标,通过教材整合或调整,通过篇的习作训练,让文本与生活联系,给学生材料选择的广阔空间和写法运用的自由天地,让单元训练目标最终达成。

(一)读写知识的系统梳理

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课文选用、习作安排和语文园地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教材解读和运用、教学总结和评价的标尺。为此,需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梳理,形成单元读写知识的网络。本单元课文阅读后可引导编写如下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