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 提升自我

作者: 卫彦辰

教学案例:

一次随堂听课,一位年轻老师上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例2时,给学生小结归纳了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议。

首先,老师结合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摸一摸教室里的课桌桌面和课本的封面,在讲解中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然后再比较这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这直观的观察,一大一小非常明显,毋庸置疑。

接下来,老师过渡到例2“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呈现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宽而短,另一个窄而长)这是很普通的两个长方形比较面积大小,老师轻点课件让学生观察,然后再围绕课件讲: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但是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来,怎么办呢?

老师点下一张课件,呈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三种图形中,选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看看选哪个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略思考片刻,老师见学生没人举手回答,于是就对学生说:“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能用圆形、三角形来作单位,你看它们铺不满,只能用正方形作单位来测量……”

且不说后边上的课,光就这一“说”,老师们听后都有自己的看法。课后的评课议课,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A老师说:三角形和圆形怎么会不可以用它们作单位来测面积大小呢?课本上不是清清楚楚地摆着了,同样大的圆形(或三角形),哪个图形摆的圆形(或三角形)多,哪个的面积就大。

B老师说:课前可以让学生剪一些大小相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关键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C老师说:其实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也可以尝试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大小:把它们重叠起来,把多余的减下来,再继续重叠比较,一样可以判断它们的面积大小。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试试看。

……

反思:

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教育的根,正如土地是每一个农民的根一样——想要土地肥沃,就得反复耕地、栽种、浇水、施肥等,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同理,就我们的教学而言,就是要在课前做足功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吃透教材,做足功课

专家说过: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例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模本。教师只有看懂了教材,才能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课前要是不看教材,不看参考书,那就谈不上对教材的思考和再创造。只凭着自己以往的主观经验去上课,那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就“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片段的教学,课前教师好好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就知道哪些环节需要增加动手操作活动,哪些环节必须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学具),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面积的含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效果。课前教师好好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就知道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在哪些点选择、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

就像此教学案例中,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就可以让学生折一折,比画比画,说不准学生会有其他新的发现,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哪怕是错了,学生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却有了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像这样提前预设,提前准备,胸有“竹子”,心中不慌。

二、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维发展的个体,教师不能束缚他们的想法,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如,讨论解决“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这一问题,我想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图形。左边的长方形宽而短,右边的长方形窄而长,无法直观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2.操作比较。

(1)重叠比较法。将两个图形重叠,发现仍然无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必须再剪再次重叠,才能得出结论。看来,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强调是“一下子比较不出来”,不是无法比较。

(2)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

方法1:选圆形作单位来量,第一个图形中摆10个圆形,第二个图形中摆12个圆形,虽然第二个图形中摆的圆的个数多,但两个图形中剩余的部分不相同,无法一下子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方法2:选三角形作单位来量,第一个图形中摆18个三角形,第二个图形中摆21个三角形,虽然第二个图形中摆的三角形的个数多,但两个图形中剩余的部分不相同,也无法一下子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方法3:选正方形作单位来量,第一个图形中摆10个正方形,第二个图形中摆12个正方形,两个图形中摆完正方形后没有剩余部分,可断定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大。

从而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操作结论:比较以上两个图形的面积,用正方形的面积作单位来量最合适——一方面正方形能铺满(密铺)所测图形;另一方面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这样,用教材中提供的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用不同的单位对长方形进行测量,在一个一个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评价、体验,从而明白正方形图形既便于拼摆,又能准确测量出图形的面积。这就是必须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提升自我,终身学习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适应并享受变化?一位名家说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五项修炼:第一项“读懂孩子”;第二项“理解数学”;第三项“有效研究”;第四项“追随智者”;第五项“全面学习”。她认为,“读懂”学生,“读懂”数学,“读懂”教育,进而“读懂”课堂,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态度严肃、讲话语调刻板,常以树立“师道尊严”为己任,因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效果。我建议教师从现在起放下架子,给因为紧张、声音小、表述得不是很清楚的学生一些鼓励,给紧张、出错的学生一些勇气,给“师道尊严”拥有严肃面孔的自己一丝微笑,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让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变得更融洽、更有“人情味”!

不是说“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影子”吗?为孩子树立榜样,率先垂范,教师义不容辞!同时,我们得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