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N”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作者: 李溢兰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全面、深入实施,小学语文“1+N”跨学科学习的热潮渐显气象,在多种有益探索中,形成适合教师教学风格、满足学生求知需要、达成课堂实效的路径,是一线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共同需要。

一、明确主题,定准目标

新课程理念引领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主旋律是“跨”,往语文学科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跨”;主基调是“有价值”,“跨”的话题要对学科学习、学生成长有意义,而不能简单地为跨学科而“跨”学科,更不能无厘头、任性地“跨”;主目标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也是语文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区别所在。基于此,在开展“1+N”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必须明确学习主题与学习重点,定准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应当坚守语文立场,强调语文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有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强化学生个性化探究,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目标必须包括价值观培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几个维度。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梅花魂》,标题中的“梅花”,含“祖国”之意;“魂”,指的是“精神”“品格”。“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即中国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傲雪凌霜、自强不息、高洁自守的品质上。这里的梅花精神,作者借物喻人,用其象征身在异国的外祖父(老华侨)的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我的中国心,我的爱国情”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推进“1+N”跨学科学习的深入开展。

(一)生本阅读,读懂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阅读是指以学生为本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以“梅花”和“魂”这两个关键词定位目标,引领学生把梅花高洁坚韧、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精神品质,拓展到文本中老华侨十分珍爱的那幅墨梅图和那块“绣着血色的梅花”的手绢,领悟老华侨心中的“墨梅”是品格、骨气和灵魂的象征,而手绢则代表着老华侨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生本互动,理解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诸如《我的中国心》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氛围,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老华侨深沉而丰富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解答、讨论引导等师生互动方式,以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辩论、交流分享等生生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华侨的中国心。

(三)生本探究,感悟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探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如二胡曲《江河水》)朗诵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乡愁》,引领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另一条线索——老华侨不绝的乡思和无边的乡愁,从文本中三次写到老华侨的眼泪:读诗词泪雨纷纷;回不去祖国,呜呜地哭;送作者上船,泪眼蒙胧,感悟老华侨浓浓的爱国心。这种将诗歌的情感表达融入生本探究之中,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发展爱国主义情感。

二、统整内容,优化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的全新要求,要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逻辑的语文学习任务,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通过主题研讨、项目实践、任务导向等多样化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基于这一认知,在设计“1+N”跨学科学习时,需要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研读解析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活动思路,在创设真实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综合实践中扎实开展跨学科学习,并将其作为推动课程综合化、加强课程实践性的重要途径。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聚焦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与理解。本单元节选的三篇课文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分别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领略世界文学名著的奇妙与精彩,去敲响“新”领域的大门,开启“新”的心灵天地,随之发现“新”的自己。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理清本单元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细化目标要求、找准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原点的基础上,运用单元统整的思维进行教材解读和整合教学,使“1+N”跨学科学习思路更优化,目标更清晰,各学习内容和要素之间更具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借助信息技术读梗概悟内容

作品梗概是指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或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包括主要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发展和结局等关键元素。借助作品梗概,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为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外国名著,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作品梗概与学生个性化认知、情感体验融合起来,制作成创意短视频,进行“碎片化”展示,在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外国名著的同时,提升个性化的解读能力。

(二)融入美术元素品人物谈感受

名著中有许多人物和情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和交流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对名著的鉴赏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一些美术元素,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以手抄报的方式呈现:一方面通过融入绘画元素,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展现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这样,既可以升华学生认知,又能加深学生记忆。

(三)通过推荐活动写梗概强实效

引导学生写作品梗概,既是单元教学目标,又是单元教学重难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图书”推荐活动,并要求学生对推荐图书的内容进行精炼概括和深入提炼,并以梗概的形式简述其主要情节、关键角色和深层主题。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已积累了不少写梗概的经验,他们以文本中的梗概为范例,梳理出写梗概的步骤: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精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表达连贯,最终形成600字左右的作品梗概。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逐一点评,使整个单元的教与学形成一个封闭的圆。

三、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新课标指出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基于此,在开展“1+N”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方法迁移等策略,夯实实践基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传统民俗风情画卷,生动地展现京城独特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习俗,凸显新社会通过移风易俗展现出一个更加欢乐且健康的春节景象,由此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热闹而喜庆的世界。基于这一认知,在开展“1+N”跨学科学习时,可以以“趣说春节”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播放背景音乐,激发情境体验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在对其进行庆祝时,除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包饺子、“彩排”、大扫除、做年菜、贴春联、放鞭炮外,还有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观灯等。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诸如《春节序曲》《喜洋洋》《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充满喜庆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关联起来,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并从文本的描写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二)融入科技元素,跨越学科边界

当今的人们不仅仅生活在地球上,也有一部分人,如航天员则生活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中。那么,航天员过春节是什么场景的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开展“给航天员叔叔写一封信”活动,将航天员在太空过春节与人们在地球上过春节的方式进行对比,尽管二者大有不同,但彼此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节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让学生在表达对春节个性化认知的同时,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科技实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强化生活意识,夯实活动基础

除了引领学生从音乐、科技等角度解读春节的文化内涵,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写一写——写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画一画——创作一幅与春节相关的美术作品;做一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灯笼、窗花、红包等与春节相关的手工艺品;说一说——以班级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创作感受;演一演——让学生扮演春节期间的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模拟拜年、吃年夜饭、放烟花等场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春节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互通互融,提升成效

课堂之外,学生还会通过自身感官去主动探索和发现周围环境与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和感受,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此,在开展“1+N”跨学科学习时,也应强调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方法,以课程为抓手,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去体验生活的真实与情感。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白鹭》,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优美隽永,深受学生喜欢。本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通过描写白鹭的颜色美、形体精巧,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给自然增添了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进而表达了作者对鸟类、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全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开展1+N跨学科学习活动。

(一)在互动中走进文本

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互动,实现对文本结构的系统梳理尤其重要。只有清晰把握文本结构和脉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其最欣赏的白鹭的形态或某个画面为手抄报主题,通过收集资料、设计布局、绘制图片、编写文字、完善细节、展示分享等步骤,完成手抄报的个性化设计。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白鹭的美丽,还能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在互通中走进自然

为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互通,教师可以挑选一首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自然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宁静、自然的氛围;挑选一些展现碧水盈波、白鹭点点、草色萋萋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在学生仔细观察背景图片中的白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心中的白鹭形象或场景。学生可以用演讲、绘画、诗歌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白鹭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美好与力量,感悟其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在互融中走进生活

为引领学生在与文本融中走进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白鹭,并找出涵盖白鹭的不同生活场景、形态和动作的照片。整合有关白鹭的基本资料和有关白鹭的照片,设计和制作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为主题的微视频,展示白鹭的生活习性、生活场景以及人类与白鹭的关系,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白鹭的美丽,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更自觉地树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跨学科视域下‘1+N’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号为FJJKZX23-4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