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跨学科学习的策略和案例
作者: 窦艳波
现阶段,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就是强化课程综合。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整合方式,挖掘不同技能与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促使他们能够形成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协同育人这一功能,注重教学的关联性,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进行培育。在新课标当中,大力提倡跨学科学习这一理念,彰显出了义务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致力于建立起超越教材与学科的全新逻辑体系,借助跨学科理念联系各个学科,挖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间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小学跨学科学习内容大多会通过主题活动或者项目学习等方式呈现出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采取更加适宜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和其他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在实践活动当中学会学习。
一、小学跨学科学习的策略
(一)注重教师发展,培养跨学科教学意识
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属于其能否胜任跨学科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中,要为教师穿插有关跨学科的研讨与培训,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育能力;其次,要拓展教师思维视野,摆脱教师培训工作中对学科过分关注的状态,引导教师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最后,教师应当善于发现课例与实践,管理者需要协调教师一同探讨,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研发,做好跨学科学习主题或项目的统筹。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这部分内容教学开始前,就需要学校组织开展教师研讨会,针对“分数”这一课题,集思广益,一同研讨科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并在其中为教师渗透一些跨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意识,让他们能够在讲解分数知识时主动设计与融合跨学科内容。
(二)统一课程理念,创设跨学科学习场域
学校应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树立统一的跨学科学习课程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发展作为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的目标,大力引进课程资源,改善教学设施与设备,为学生创设更多跨学科学习的场域。一是,统一课程理念,拓宽跨学科学习主题。鼓励教师以大课程理念和开放的心态选择跨学科学习主题,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确立主题,也可以聚焦时代热点,如生命安全、健康管理等问题提炼主题,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社区环境、校园文化等自主创设主题。二是,完善课程关联整合机制。从跨学科学习主题、学科融合方式、融合程度、主或多学科学习目标确定、各学时活动场地、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到学习结果、学习质量的评价及反馈都应有相应的统筹规划,确保跨学科学习目标落到实处。三是,整体规划教师资源。提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教研、推演、复盘、交流,确保跨学科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习经验得以延续。
(三)创设多类情境,激发跨学科学习能动性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将“教”变为“学”。教师在进行学习方案设计时,要根据学习主题或项目,从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进行主题学习角度入手,创设多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变“学”为“主动学”,从而达到“学会”,真正理解相关学科知识、方法,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关于情境创设有以下几个建议。首先,创设实物情境。教师可以巧借实物教具,或引导学生自制实物教具,让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如,数学多边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与推导,借助实物道具,不管是概念理解还是测量多边形都变得直观形象。其次,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于真实情境中,变学为主动学。如,在田忌赛马对策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扑克比大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枚举出应对策略,学生在玩游戏的情境中学会制胜策略分析。最后,创设媒体情境。目前,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并获取了良好成效。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在生活中难以找到实物或实例的教学问题,借助图片、微课等方式为跨学科学习创设媒体情境。如,在数学学科中讲解有关“方向与路线”的知识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展示方向与路线的概念,加深他们的认知与印象,或者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在屏幕当中展示操场平面图,而后移动篮球,要求学生判断篮球与操场的相对方向,还可以在操场当中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学生设计运球跑的路线,从而让他们能够获取最短路线与路径的设计方法。
二、小学跨学科学习案例
(一)统筹主题,真实情境推动跨学科知识关联
我们生活的真实情境并不是基于学科的,而学校的教学又是基于学科的。为了打破真实情境与学校教学的壁垒,教师可以聚合生活中的问题,统筹主题,推动跨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融合,进行跨学科学习。
1.聚合问题,确立主题
各学科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提取、总结出学科教学中较为开放、复杂、突出的教学真实问题。学科联动,根据学科特色明确主体学习目标,归纳教学问题的共同属性,将各学科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筹分析,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或项目。如,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都会面临如何在青少年急剧改变的成长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某校就聚焦生理、心理以及认知能力都正经历显著变化的六年级学生进行如何培育家国情怀的跨学科学习实践。语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联动,确立了跨学科活动主题“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精神底色”,并设计了雅“绘”红色经典、雅“话”红色故事、雅“唱”红色歌曲和雅“赏”红色影片等几个项目学习任务。
2.关联学科,设计方案
当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后,各学科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罗列、抽象、提炼出学科与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等,确定主题学习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并划定各学科主题边界。根据学科、学习、教学的特点,重组学习内容,选定教学活动,协同设计主题学习方案。如,上述跨学科活动主题“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精神底色”学习中,语文课程结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5篇课文的教学,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融入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重温革命岁月,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培育爱国情怀。音乐课程通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中国》《我的祖国》这3首“红色歌曲”音乐作品学习和传唱,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更好地接受革命岁月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美术课程通过六年级上册《素描》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历史人物肖像,启发学生尝试用素描画的线条、水墨、色彩等元素表现所绘历史人物的肖像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3.迭代改进,评估反思
方案初步成型后,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细化主题学习活动的具体环节、顺序、时间安排等,以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复盘主题学习设计、实践全过程,总结收获,反思问题,并将经验在下一次跨学科整合中有效避免,得到提升。
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统筹主题推动跨学科知识整合关联,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较为开放、复杂、突出的问题,推动跨学科学习的健康发展。上述跨学科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封闭的跨学学科学习实施路径图,具体如下图。
统筹主题推动跨学科知识整合关联的实施路径图
(二)分类实施,有序有度有界推进跨学科学习实践
实施跨学科学习,离不开科学的“跨界”,但“跨界”不等于“无界”,更不能是学科特色的消解。如,围绕“长征精神”这一主题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几门课程都有相关的内容与之关联,但如果忽略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无计划、无学科分工,泛泛而谈,既不能达成各学科学习目标,又不能领悟“长征精神”,真实体会长征途中的艰辛和悲壮。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联与整合,需要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几种方式和融合程度,并依据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科融合程度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
1.融学科式跨学科学习
融学科式跨学科学习主要是指在某一学科的主题或项目学习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或方法,主要目标达成主学科主题学习素养目标。是取它科之“石”攻本科之“玉”的一种协同育人方式。在数学学科学习中,有许多看似接近的概念与词语内容,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果无法给予正确的理解,就会导致判断问题与解决问题受到影响。如果我们能将之与语文学科中具有同类特征或性质的知识进行关联,不仅能融合不同学科间共通的思维方式,提升对相关知识内涵的整体认知,而且能提升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等核心素养。比如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会出现“减少了”“增加了”等字样;在数的整除知识中,经常出现“倍数”“公倍数”等字样;在方程当中,经常出现“解方程”或“方程的解”等字样。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教师可引用语文学科当中的“拆字释义”等方法进行教学。如,针对“质数与互质数”这个数学概念,其中“互”这个字在语文学科当中意为相互,存在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由此引出互质数属于两个自然数间存在的关系,质数则属于一个自然数的性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2.多科式跨学科学习
多科式跨学科学习是指以具体主题、多门学科同时或依次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其目标是借助主题学习达成多学科相关素养目标。如,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学校处于半熟悉半陌生的状态,角色转变也才刚刚开始,会出现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可以基于教学实践,确定“我上学了”这一学习主题及主题学习目标。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数学、美术、心理健康各学科提炼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语文第一单元《我上学了》,音乐第一单元《欢迎你》,数学第一单元《数一数》,美术第一单元《大家一起画》,心理健康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各学科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明晰各学科主题学习目标,重组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活动顺序等。通过多科式融合,让一年级学生从心理、环境、生活等多方面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达成各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3.超学科式跨学科学习
超学科式跨学科学习是指以社会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为主题或项目的学习。学习目标不局限于某具体学科,只要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分析、阐释和解决问题即可,即超学科式跨学科学习目标为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如,某校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都有一块菜园,该校就从学校整体出发设计了“我们班的菜园子”这一超学科式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将“学知识、用知识”融为一体。从抽签分菜园、菜园命名、种子采购、菜园管理、植物生长与观察、蔬菜烹饪等环节,整合了数学、语文、美术、劳动、道德与法治多门学科,分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分主题或驱动问题,从抽签分菜园的合理性解释、菜园命名的独特性说明、种子购买与种植过程汇报、菜园管理及蔬菜成长观察记录、蔬菜烹饪展示等开展各自的项目学习,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让他们可以在跨学科学习中收获更为广泛的知识与技能。所以,需要教师把握好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方式,提高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