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作者: 杨子晴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兼具学习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型变革内涵,它从学习方式上对传统教学和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发起挑战,在教育观念上又极大地逼迫人们从应试教育积极地向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和创造教育进行转型。正是由于面临这一双重甚至更复杂的多重转型挑战,使得综合实践课程在实践中遭遇种种尴尬,呈现出许多误区。有学者调研发现,近年来有关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探讨、理论创设非常繁荣活跃,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如“技能化倾向”“常识化倾向”“简单化倾向”“形式化倾向”“空无化倾向”等客观问题,一言蔽之,即综合实践课程难以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开课、怎样开好课,是综合实践课程从理念落实到教学的首要难题。
在多元化价值观念并行的语境下,探索通过既有课程体系内部的融会贯通,又有机地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跨学科”实践教学,或许是一条有益于问题解决的“捷径”。而事实上,综合实践课程的根本定位与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天然共性,也使得这条“捷径”亦是某种必要的路径。例如,同样是兼具必修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双重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之间就具有内在的互文、互通关系,二者都强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思想世界予以高度重视,都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个体的关系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也都主张通过走出课堂、走向校外、走进社会和大自然来作为实现教育和学习的路径与方式,如此契合的课程内在联系为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客观的需求,而开展这一课程融合的实践课题,亦能从个案探讨的角度为解决综合实践课程如何更好地突破现实困境提供思路。
一、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分析
综合实践类课程虽然是近年来国内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从教育历史的源流来看,此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由来已久。国际上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过“课外活动课程化”运动,欧美等国家至此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实践课程体系。事实上,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课程融合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意识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的课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情绪引导、心理潜能开发等,作为独立课程,往往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流于机械枯燥的知识讲解、道理说教,难以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而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特点,使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了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具体而言,综合实践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第一,课程的开放性能够实现两门课程知识和内容的互通共用;第二,综合课程的实践性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感体验具有相似的途径和目标,二者结合可以使具体的课程内容获得延展和深化;第三,两门课程都具有生成性的需求特性,即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上努力探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课程内涵的突破,甚至共同追求通过课程综合性的释放来达成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覆盖。从这些分析来看,综合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打通”的课程特性,这种“打通”不仅指涉课程自身的形象,还强调了课程所拥有的能力。
当然,课程融合除了强调其内在联系和统一性之外,还要注意课程之间辩证关系的差异特性,要审慎地遵从“和而不同”、“内外有别”的交流原则。由于课程的层次、内在特性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比之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涵上更加深刻、宽泛,也更注重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特别是在课程评价形式上,综合实践课程更为多元灵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相对侧重指标化、数据化。因此,这对课程融合过程中的尺度把握、方法运用、路径选择、形式创新等均具有不小的挑战和要求。
二、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意味着它不仅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更丰富的形式,同时也可以从课程整体性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吸纳进来,从而生成基于实践应用目的的融合式课程创新样态。鉴于目前小学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具有独立的课程设置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更倾向于形式灵活的辅助应用,缺乏普遍的课程设置规范,因此,在课程实践中促进二者进行融合的探索只能以前者为主体。根据相关的教研成果,在理念上已经较为成熟的做法是以二者的体验性教学共性为基础,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从而构建“分享-体验-合作”课程内涵的思路。
“分享”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侧重于行为认知和习惯培养,强调人际社交关系的良性搭建,是小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观测点。但在具体内涵上,则存在忽略个体情绪、弱化个性发展的拘囿,过于强调施与行为不免存在导致个人意识淡漠的风险。因此,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分享”中增加情绪表达、经验交流,不仅可以兼顾到孩子的身心全面均衡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孩子通过互助方式正确认识成长中的烦恼、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举措,强调运用情景教学法来增强学习效果。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体验”不仅是教学方法和课程形式,也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内涵构成,它呼应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理念,是对多年来过于侧重以应试为目的的纯粹知识学习的补正。但在教学实践和现行教学内容中,关于“体验”课程内涵的把握及设计,较多地向强调动手能力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强调美育目的的自然和人文等课程内容倾斜,造成“体验”课程长期以来逐渐固化、程式化,学生对此类课堂的接受也容易流于形式应付、兴趣疲劳。实际上,虽然“体验”课程看上去照顾到了学生“身-心”教育的两个维度,但无论身体锻炼还是心灵关怀,都还比较片面,所谓心灵教育其实更多涉及抽象的精神世界,更具体而切实的心理健康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活动资源非常丰富,教学内涵也极具深广价值。
与前两种情形有所不同,“合作”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则鲜少运用和涉及。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主要以教师疏导为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则是小学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自主处理的能力。但这一问题恰恰应该引起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达成育人成长、育人成才的目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教育的根本诉求,也应该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良心发展的重要路径。而综合实践课程的“合作”教学理念则可以为其提供重要启示。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课题,纳入综合实践课程的“合作”教学内涵中来,或者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合作”模式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来,这是二者实现深度课程融合的另一种机制。
三、融合机制思路下关于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丰富拓展的探讨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丰富发展而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方面都有着兼具契合度和拓展可能的影响价值。
首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深化综合实践课程目标定位有影响。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导向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生活、社会、自然的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对个体价值、人际关系和生命审美的充分认识。在一般的课题内容中,虽然涉及生命意识、情感认知等问题,也涉及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等主题,但在课程目标中往往缺少或回避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实在无法回避时,也倾向于从正向引导的角度开展教学,而少于正视问题本身展开剖析和处理。从根本上来讲,这与课程目标设定的方向观念有关,但如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和课程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参与或干预指导下,诸多问题自然就可以避免,这对扭转课程目标的认识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拓展有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课程必然具备“海纳百川”的包容开放姿态。例如在开展理想和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从而树立对职业的认知、对劳动的尊重、对人生的规划,而在此过程中,可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在工作中产生的个体及他人情绪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应该具备的心理弹性、韧劲和恒心。这种融合方式,无疑会丰富拓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第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综合实践课程形式产生意义转换有影响。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形式非常丰富,课程形式的目的是促进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进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程形式本身也具有意义转换生成的可能性。通常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布置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甚至是意见不合造成分歧矛盾,针对此现象,在活动总结时,教师往往只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而忽略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也无意于对小组成员自主解决个人情绪和成员关系最后达成合作的结果进行心理层面的意义解读。如果融合心理教育的策略作出有价值的意义阐释和解读,就可产生心理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综合实践课程形成多元课程评价机制有影响。综合实践课程通常采用质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课程表现采用等级评价制度而非量化评价,这与心理健康评估结果方式相似。而在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内容中,可结合具体活动内容及形式,加入心理表现的相关指标,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绪管理等,可以丰富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另外,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也可以重新评估课程评价机制的效果,例如,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生生互评等多角度评价体系中,可以观测不同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心理、情绪、积极性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利用结果来反向对课程评价机制进行反思总结,实现课程评价制度良性运转的动态建设模式。
结语
课程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知识谱系日渐开放、社会人才朝着复合型发展的必然需要。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上可谓是走到了时代的前沿,而对该课程如何更好地融合课程资源、如何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发展是一个亟须重视和持续探究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课程特征上与综合实践课程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和深度协作的可能性,探究二者之间的课程融合势必会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也会对提高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效应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