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置语文教学强情境,“催产”学生语言表达力
作者: 王明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列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语言运用能力表现在口头和书面两大形式,但无论形式上差异有多大,都在进行表达,而表达力的高低,又与主观意识、思维质态、情感体验等多维元素息息相关。表达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仅仅依托一两种所谓的表达方法就支撑起表达的一片天,要充分考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从学情入手,把学生带入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给予学生语言表达足够的呵护和浸润,以情境的真实体验,促成表达力的生成与持续巩固。
一、释放文本语境,扩大表达张力空间
教材文本自身的语境就裹挟着丰富的情境元素,教师在设置学习情境时,要充分把握教材中文本的现有资源,设置富有关联、逐层进阶的学习任务,使文本内容变得真切可感,形成群链合力,不断扩展学生言语表达的张力空间。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西门豹治邺》一文,为充分释放文本的语境资源,先组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将全文提炼概括为“了解情况”“惩治恶人”以及“兴修水利”三个部分,并相机设置这样的任务群链:
【任务一】阅读“了解情况”版块,结合西门豹的“四问”以及老大爷的“四答”,尝试撰写一份奏折,将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写清楚,向魏王汇报;
【任务二】阅读“惩治恶人”版块,尝试以本地百姓的身份劝说那些逃离邺县的乡亲们放心大胆地回来,绘声绘色地讲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过程,并尝试改写成为剧本,组织伙伴表演;
【任务三】阅读“兴修水利”版块,将自己看成西门豹,综合运用课文中的信息,消除邺县百姓的疑虑,尝试进行一次动员演讲。
这三个任务都需要充分彰显教材文本的语境资源和核心价值,虽然指向阅读理解,但每项任务都应提炼出适切的表达的形式:
【任务一】撰写奏折。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提炼并整合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以奏折的形式清晰、有条理地向魏王汇报,可以锻炼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正式文体的写作能力;
【任务二】劝说乡亲与剧本改写。这一表达形式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需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创造性地复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过程,并改写为剧本,组织表演则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任务三】动员演讲。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将自己代入角色,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消除百姓的疑虑,进行动员演讲,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也锻炼了他们的公开演讲能力和说服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西门豹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综上所述,这三个学习情境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有效地挖掘了文本《西门豹治邺》的语境资源和核心价值,扩展了学生表达的张力空间,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全面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彰显个人体验,尊重个性表达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不应该以统一的、标准的模式和流程展开,他们会裹挟着自身的原始经验和认知情感,形成不同的解读和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任务的设计,充分激活并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的解读体验,并由此衍生出多维化的表达成果。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村晚》,诗人借助形象生动、精准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乡村傍晚时分的优美景色以及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由于古典诗词用词简洁,往往寥寥数语中就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这就给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自由想象、丰富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对农村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把握,因此学生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内涵以及状态,就会形成不同的揣摩和想象。比如诗歌的最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究竟描绘了牧童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教师可以紧扣“横牛背”大胆猜测,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想象和大胆再现,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横躺、横卧、横跨、横趴,不同的姿态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向。面对学生不同的解读和体验,不必试图统一认识,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表达的同时,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猜测想象的主题展开不同的描写:
横躺说:夕阳的余晖洒在金黄的稻田里,牧童悠然自得地横躺在牛背上,双腿轻轻垂落,仿佛与大地、老牛融为一体。他手中把玩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曲调的小曲,那份自在与惬意,让人心生向往。
横卧说:牧童仿佛一位小小的旅者,以牛背为床,横卧其上,双眼微闭,享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短笛轻轻放在胸前,偶尔迎风吹几个悠扬的音符,那是他无拘无束心灵的歌唱。
横跨说:牧童自信而稳健横跨在牛背上,双脚分立于牛身两侧,显得格外机敏与活泼。他手中的短笛随着步伐轻轻摇曳,不时地吹奏出欢快的旋律。
横趴说:夕阳西下,牧童像只顽皮的小猫,横趴在牛背上,头枕着柔软的牛毛,双眼望向远方。短笛被他随意地夹在指间,偶尔吹响,那无调的信口之曲,似乎也在诉说着他的小小梦想。
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与理解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情感体验,开辟了多维倾吐通道,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表达力的发展。
三、关联社会资源,增强深度表达效益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失去与生活关联的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设情境任务,教师既要依托于文本,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文本,要与学生真实生活巧妙融通,让教材中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成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支撑,继而从中开辟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表达平台,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场景下展开言语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表达力的发展。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描述了一次海难中,哈尔威船长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把所有的乘客和船员成功解救出去的故事,展现了其临危不乱等精神品质。作为一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理应成为其不容忽略的学习任务,但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追问“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物有了体悟,但由于缺乏足够深度的探究,只能以机械生硬的标签化词语提炼和概括,比如舍己为人、忠于职守,这样的表达无疑是事务化、肤浅的,教师可以借助当下较为流行的“感动中国”栏目的形式,将哈尔威船长评选为“最佳航海人”,组织学生尝试为其撰写颁奖词,以系统甚至有哲理的语言将自身对哈尔威船长的体验和感知进行表达:
颁奖词一:在汹涌波涛的怒吼中,他是不灭的灯塔,哈尔威船长,以无畏之姿,诠释忠诚与担当。面对灾难,他冷静如磐石,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无误,每一份勇气都照亮生的希望。在他的引领下,混乱化为秩序,恐惧转为信念。哈尔威船长,您是海上的英雄,用生命书写了“最佳航海人”的辉煌篇章,让我们铭记那份在绝境中绽放的人性光辉。
颁奖词二:夜海深沉,危机四伏,哈尔威船长,以平凡之躯铸就非凡壮举。他不仅是掌舵者,更是灵魂的守护者。在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了先人后己,用行动证明“人人平等”的真谛。每一个被安全送抵岸边的生命,都是对他崇高精神的最好见证。哈尔威船长,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最佳航海人”,您的名字,将随着海浪,永远被传唱。
颁奖词三:在那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哈尔威船长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绘就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生命画卷。他舍生忘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确保了每一个乘客和船员的安全撤离。他的身影,在危难中显得如此高大,他的心灵,比海洋还要深邃。哈尔威船长,您用行动定义了英雄,您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勇往直前。在此,我们郑重地将“最佳航海人”的荣誉授予您,愿您的精神如星辰般璀璨,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一案例中,通过对社会生活资源的探寻、开掘、加工,与所要学习的资源进行整合,产生联结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了学生深度表达力的发展。
四、开辟多维空间,拓展思路创意表达
文本是以语言符号的形成表情达意的,阅读不能始终局限在固有的文字中,如果缺乏想象,无法进行创造性呈现,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性层面。教师要秉承统编版教材对“想象”维度的编排序列,突破语言形式的禁锢,冲破原有的认知思维,助力学生想象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还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哈尔威船长在成功解救了乘客与船员之后,毅然选择了与船同沉,就如同“一尊塑像”。这样的“塑像”对于学生而言,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教师不妨联系前后的故事情节和基本背景,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表达:在那悲壮的最后一刻,哈尔威船长屹立于渐渐没入水下的“诺曼底号”上,他仿佛化身为一尊不朽的塑像,定格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他身姿挺拔而庄严,双手交叉于胸前,似乎仍在无声地指挥着,尽管周围已是一片死寂。此刻那双深邃的眼眸虽然紧闭着,但仿佛仍能透过眼皮,凝视着远方,那里有他对大海的无限眷恋,也有对未竟事业的深深遗憾。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每一个被安全解救的生命,都是他心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他,作为船长,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份责任与使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由此而形成的表达内容,并没有在文本中直接呈现,但又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是学生基于文本阅读而又超越文本展开的想象,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表达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