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实体”与“二维图像”之间的转换
作者: 段雪梅 王贵平 李祖飞
人教版对“观察物体”编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在三个学段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推进。从观察具体实物到观察抽象的图形,从观察同一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到根据“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从简单的空间感知发展到复杂的空间图形转化,从简单的观察、描述到复杂的空间想象、推理和应用,巧妙地连接了三维物体的真实世界与平面图形的抽象世界,学生在“具体——抽象”之间来回切换,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观察物体”让人望而却步
“观察物体”是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一个学习内容。其中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习难度本身较大,如二年级的左右侧的观察结果难以区分(如图1)。
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师的方法指导有所欠缺,导致学生没有形成“二维图像”和“三维实体”的转换方法。尤其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根据实物图画出“三视图”左面看到的图形时经常出错(如图2),而根据“三视图”还原立体图或是画出“缩略图”就更加困难(如图3)。
二、“观察物体”确实暗藏玄机
“观察物体”之所以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空间观念薄弱。对于观察能力欠佳、空间观念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常常用“看到”代替“想到”,以为“看见”就是“真实”(如图4)。
学生以为:
真实情况:
2. 指导方法欠佳。教师指导方法欠佳,也是造成学生观察物体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其实大有门道。从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二)”开始,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图5):第一,要单眼观察(因为两只眼睛近距离看到的东西会有视差);第二,要视线齐平;第三,要左右垂直。只有像这样正确观察,学生才不会看到“多余”部分,才能真正做到把体转化成面。
其次,缺乏方法的及时总结。观察物体(二)比较难的是“左视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画在二维平面上其规律是“左后右前”(如图6)。
观察物体(三)中最难的是“实物还原”。但仔细分析,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可以简单归纳为:看着“上面”定底座,看着“前面”加高度,看着“左面”去多余(如图7)。
学生缺乏这样的一根“拐棍”,在进行“三视图”向实物图还原的过程中就感到非常困难。
3. 转换本质不明。图形转换的本质,就是要把三维物体的面“抠下来”放到二维平面上,或是把二维平面上的“图”还原到三维空间围成“体”(如图8)。
不明白二维图像与三维实体的转换本质,学生对“观察物体(三)”的理解就会一直停留在肤浅的视觉表象层面。
三、“观察物体”其实有章可循
探明了学生观察物体的困难所在,教师就可以在沟通“二维”和“三维”的图形联系上大展拳脚了。
1. “观察角度”变化的“显”与“隐”。同样一个立体图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变化组成它的各个小正方体或“显”或“隐”(如图9)。
从前面看后面的都处于“隐藏”状态。从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也有类似的情况。
2. “观察角度”变化的“异”与“同”。有的立体图形,观察角度变了看到的图形也会跟着变化;而有的立体图形,观察角度变了,看到的图形仍然相同(如图10)。
3.“观察角度”变化的“繁”与“简”。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都可以找到繁复图形的“简化样式”(如图11)。
学生能找到当前观察角度下的“简化样式”(例如:“上面”看到的都可以简化理解为“只要底座”),就意味着学生在“二维”与“三维”转化的学习道路上,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四、“观察物体”需要合理进阶
综上所述,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观察物体”,是对前两次学习的重要升华,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学习“观察物体(三)”的学习进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经历完整的学习进阶,让学生在空间观念建立与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思维链”。道路是艰辛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愿广大同仁共勉之!
【注: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推理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批号:BFJC2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