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设置方法及实践

作者: 何媛

传统的单篇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大量讲解或引导,缺少学习情境和任务,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往的情境教学,或为营造课堂氛围,或为引起学生兴趣,凡此种种,脱离了学习任务,浮于表面,而非真正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情境中学习新的内容。

因此,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即开展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

一、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概述

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是“以情境任务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资源整合与活动整合为途径,以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旨归的学习模式”。

这里的情境有别于浮于表面的情境,以往的情境常用在教学某个环节,更多的是导入环节,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并未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荷花图,让学生感受荷花之美,可这样的情境并未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并未运用此情境来品味语言及领悟作者复杂情感。真实的情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需要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景,需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才能更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以前,教学内容由“课文”决定,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课本也分单元,但教学是以篇为单位,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而在专题学习中,“课文”只是学习的“素材”,学生学习需运用这些“素材”,完成“专题”中的各种任务。换句话说专题学习是围绕着“专题”来展开,不再围绕单篇课文展开。

总之,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下,以专题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是其两个关键要素。

二、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设置步骤

《课程标准》指出:“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据此便可以为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设置步骤。

(一)确定本单元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而确定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便是专题学习的首要任务。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学生应具有的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以及自身可以进行终身学习的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因此,必须把培育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确定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需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要依据课文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以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单元提示中有:“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单元任务中也有“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方法,揣摩作品意蕴和情感”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据此可确定本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二)研读教材,确定学习专题

在确定了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后,需确定学习专题。学习专题目的是落实核心素养。以专题学习为代表的群文阅读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因而,开展专题学习是任务群视角下单元教学的最佳途径,有以下方法来确定学习专题。

1.可根据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单位,依据单元提示语等,选择好本单元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如必修上第二单元,选取了古今为代表的劳动者,既有专注科研的袁隆平、钟扬,也有普通劳动者张秉贵、农业生产的农民,可把学习专题确立为“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可整合多篇文本进行专题学习,这些文本既可以是同单元的多篇课文,还可跨单元选择课文,甚至可选择课外的文本。但不管如何选择,最后都要确立专题学习的主题。比如必修上同时选取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作品第三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第七单元的《赤壁赋》。在《赤壁赋》后面的学习提示里提到“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李泽厚在《苏轼的意义》中提到“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不妨把上述文章以及《后赤壁赋》结合起来,一起探究苏轼被贬后矛盾与复杂的心境。

3.对于多篇文章,可通过比较来确定学习专题,立足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通过整合选取一个研究角度,开展深入的专题学习。如必修上第七单元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景物呈现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语言风格各有何同与不同,因而可将专题确立为“美文之美,各美其美”。

无论以何种方式确定学习专题,同样需要依据教材三大“提示语”。以第一单元为例,单元提示“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意蕴”,以及单元学习任务提到“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从而确定学习专题是“领悟青春的价值”。

(三)“确定学习情境”,整合学习资料,提供学习支架

《课程标准》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不难发现“核心素养”“情境”“专题学习”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情境为载体,专题为实现方式,二者结合共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专题学习是以情境为载体,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的的。

《课程标准》不止一次强调了学习需要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某种场景,同时在遇到类似场景时学生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就如王宁教授所说:“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在设置情境时,要注意: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应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情境要落到实处,贯穿整个专题学习,而不能与教学内容不符,或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注释是用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某天我看到课本上的注释,偶然联想到参观展馆时,展品要有说明才能让观众理解和欣赏。基于此,我设置了一个社会生活情境:

学校图书馆要举办有关“五四”运动的展览,其中有诗歌板块“青春的价值”。在得知我们学习过相关作品后,学校领导决定让我们来完成该板块。为帮助观众感受当时青年的风采,同学们该如何去呈现?

该例子中,学生要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新知。情境是学习的载体,并非学习的目的,通过情境可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另外,在情境中进行专题学习时,需根据学生情况搭建学习支架。支架既可以是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只有借助“支架”,学生才能不断向上攀爬,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快速建立起所学知识的认知框架,提升学习效率。

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学生刚入高中,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提供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资料;另一方面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诗歌鉴赏方法,主要有:1.知人论世,学会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及生平来理解诗歌。2.掌握意象与意境、情感的关系,明确通过鉴赏意象可以感知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3.学会梳理诗歌抒情脉络或者诗歌结构。

(四)设置专题任务,包括分专题、子专题

专题学习需处理由多篇文本构成的相对较复杂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所谓学习任务群就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所以,专题学习要在真实情境下有多样的学习任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理解、应用系统”,即要有系统性。因而在设置任务时,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设置专题任务后,要将专题分解成分专题,分专题下又有子专题,从而形成任务群;另一方面,从专题内部来说,每个部分都要注意任务与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是由表及里或由浅及深,即要形成层次递进且呈螺旋式上升。

(五)展示交流

展示既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的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切忌专题过难、篇目过多。笔者所任教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又刚进入高一,对处理多文本存在一定难度,而这三首诗写作时间相近,都写作于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运动前后,学生熟悉相关历史背景。因而,我选取《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来开展此次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

下面,笔者以这三首诗为例,具体阐述。

第一步,确定本单元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即“审美鉴赏与创造”。

第二步,研读教材,确定学习专题,即“领悟青春的价值”。

第三步,“确定学习情境”,整合学习资料,提供学习支架。

第四步,设置专题任务,包括分专题、子专题。

专题:领悟青春的价值

主题:赏前辈青春诗情,立吾辈少年远志

1.分专题一:整理相关资料,帮助读者理解。

整理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便于读者了解作品的有关信息。

子专题一:整理作者的生平。

子专题二:整理作品的背景。

子专题三:归纳作者生平及背景的异同。

设计意图: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会运用此方法来鉴赏诗歌。

2.分专题二:比较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三首都是有关“青春”的诗歌,该如何区分?为帮助读者理解作品,需比较这些诗歌的不同之处,并以图表形式呈现,比较对象包括意象、表现手法、情感等。

子专题一:三首诗中的意象所呈现出的特点有何异同。

子专题二:三首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有哪些。

子专题三:三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里提到“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来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比较阅读需要学生掌握从语言、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比较。

3.分专题三:这三首中的青春是如何呈现的。

梳理诗歌结构脉络,或抒情脉络,便于读者从整体把握诗歌。

设计意图:学会梳理诗歌写作结构或抒情脉络。

4.分专题四:小组合作形成一本诗集,让参观者感受我们的青春风范。

当感受了毛泽东等人的青春风采后,观众也许会对新时代我们的“青春风采”感兴趣,请创作并合编成一本诗集。

子专题一:创作有关“青春价值”的诗歌。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以及单元学习任务的提示,尝试写作诗歌。

子专题二:合作鉴赏。以小组为单位,鉴赏诗歌,选出写得好的以及需要修改的诗歌。

子专题三:分类和排版。根据诗歌内容来进行分类及设置相应的栏目。还需要排版、撰写序言。

子专题四:对诗集进行校正。诗集初稿完成后,要对排版、内容等进行校正。

设计意图:①学习创作诗歌,学会用诗歌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青春情感;②通过诗歌写作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第五步,展示与交流

展示结束后,可以设置评价表,可以自评或者他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更直观的评价。

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推动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情境下,学生不是先“学”到老师教授的知识,然后再“用”,而是在“用”的过程中“学”知识,在专题任务探究中建构知识。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积极提倡基于情境的专题学习,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专题、学习情境来开展丰富的专题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