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探索
作者: 胡光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学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课程方案所倡导的学科实践,为如何实现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科实践的有效探索,强调通过实践(如校内主题活动与校外红色研学活动相结合)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建构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达到求知和育人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更好提升自身素养。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法治课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积极开发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提升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正确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认知能力有明显提升。但因为学生的成长还没有趋于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得初中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无法理智做出正确选择。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可以借助育人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政治认同等。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从学生兴趣出发,转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形式,精心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事物及其活动进行调查,确定融合活动开展方式,借助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吸引学生注意力;从网络中寻找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事迹,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播放视频后询问学生感受,鼓励大胆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与探究中进入深度思考,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社会责任意识。
2.有利于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学,磨砺学生意志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初中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渴望走进课外活动,感悟社会生活。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融入,构建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具体来讲,可以围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设计红色文化相关宣传活动。在开展《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昆明地域红色文化教学基地,如昆明市五华地域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等,可配合团委组织学生进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从参观体验中认识到国家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传统的教学只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这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和达成。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让教师有更多创新教学方式的空间。开展与融合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查找与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了解祖国文化等。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提升了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也变得多样。将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开发红色文化,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容易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需求。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1.融合内容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对红色文化中的育人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感悟,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利于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同时,对于教材中没有直接关联的红色文化部分,教师缺乏对隐藏信息进行挖掘,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主导性的课堂讲解,不仅无法发挥教材中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也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融合教学方式僵化
近些年,在教学改革发展影响下,教学方式逐渐也发生转变,并且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方式僵化问题十分明显。如,教师经常在没有做铺垫的情景下就直接为学生讲解红色文化,学生思维没有转化的过程,就进入到其他知识学习中,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到底在讲什么。此外,融合教学中没有做任何阐述,就让学生在课后了解红色文化,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此教学不仅不利于深度教学活动开展,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将红色文化转化成学生喜欢的内容。其次要主动构建对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进行有效互动,学生才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学生兴趣出发,转化红色文化应用形式,精心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
教师为学生讲解八年级《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首先要对学生喜欢的事物进行调查,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国家利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因等,可以从网络中寻找与抗战英雄有关的人物事迹如王澎,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做出重大牺牲。其次,确定融合活动开展方式。比如,学生喜欢看短视频和电影等,教师可以借助红色文化方面的短视频、电影等,播放与这些英雄相关的影片或纪录片。视频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教师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视频播放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分享。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与探究中进入到深度思考,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等。
2.应用红色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新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这表明学生对课堂外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红色文化,构建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根据文化主题设计对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学生爱国情感会被激发。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教师首先提议学生要进行课外活动。学生听到教师的提议后会很开心,这就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其次,邀请学生一起进入到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一组学生收集昆明地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朱德故居、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西山聂耳墓等红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地方红色文化整理成资料;一个小组成员负责设计与开展与地方红色文化相关的调查活动。如,调查内容主题可以是“怎样看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问题”,也可以围绕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发生碰撞时要怎样做。第三,各小组做好调查与资料整理后,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合,阐述中华文化继承与弘扬现状,以及地方红色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等。最后,让学生从“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角度出发,设计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在社区表演的方式,宣传、弘扬国家红色文化,这样既可以在实践中深化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国家利益至上,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阅读红色故事,涵养学生世界精神
教师应主动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打开教学思维,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红色文化相关故事,让学生进行趣味阅读活动,感受英雄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在开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时,教师可在班级开展“读书会”。首先,教师使用微课为学生播放轻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播放音乐时师生互动,用心阅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内容。其次,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阅读内容,促使教学深化,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国家利益至上”。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寻找与文化相关的故事内容阅读,并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思考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自己要怎样做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现阶段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主动明确问题,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创新点,借助加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开展实践活动、阅读文化故事等设计,丰富教学形式,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