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写作之路

作者: 范文礼

做自己最怕做的事情,是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同时也可能是获得成功的秘诀。

我读书时怕写作文,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怕。怕到什么程度呢?怕到一看见课表上“作文”两个字就讨厌,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就反感,怕到可用背诵10篇课文来代替写一篇作文的地步。但是不行啊,读书就得学语文,上语文课就得写作文。怎么办呢?每次作文就只有硬着头皮写些口号式的空话套话,或者仿写课本里的文章交差了事。什么原因当时也不知道,也许是自己天分不足、内部语言匮乏,或许是缺少阅读、没有生活经验,当然,也有可能是语文老师就没认真教作文,等等。后来才明白,其实,当年大部分农村孩子都怕作文,都写不好作文。这与当时的教育滞后、阅读匮乏、信息闭塞、生活单一有直接关系。好在那个年月,对作文的要求不高,只要政治上不反动,语言基本通顺,便能得到及格分以上。

自己当老师教语文以后,才慢慢知道语文教学的功能:一个是“思想性”,即“文以载道”,也就是学生的思想教育;一个是“工具性”,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显然,“写”的能力培养就成了教学语文的重点。居于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自己在教学中也就开始注重学生“写”的能力训练和培养了。但对自身的写作水平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当时的老师只知道要求学生,自己不写半页文字者比比皆是。

教育学院毕业以后,我被调入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这是一所成人中专学校,主要职责是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小学校长培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这是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对象是老师、是校长,因此,要使培训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就得熟悉培训对象,研究培训对象,做小学教育和管理的专家才行。当时学校里有几个老师已经开始了一些针对小学的课题研究,其中两位老师的教研论文还被《云南教育》等刊物发表了。我当时就十分羡慕,但也没想太多,总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写不出可以发表的文章来。一次,在学校办公室,校长不经意的几句话给了我启示。一位数学老师拿着发表自己文章的样刊来给校长报告,校长说:“很好啊,给学校争光了。其实,老师们都在暗暗竞争,你行的我也行,你能写我也能写……”淡淡的几句话触动了我,一个数学老师都能写,我一个语文老师居然写不出半页文字,自觉太不称职了,回家后便暗暗下定了要写点教研文章的决心。

怎么写呢?又不好意思去问发表过文章的老师,更不敢去问校长。思来想去,决定到阅览室向书刊请教,那不是无声的老师吗?当时学校订有二十几种教育期刊和十几种专业报纸。我便带上笔记本去读,一有空就去。读什么呢?读刊物里的一些重点文章,看作者选题怎么确定、论点怎么树立、结构怎么安排、论据怎么选择、语言怎么运用。阅读中获取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得到了不少的写作启示。同时,结合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及到基层学校听课的所见所闻,抓住时机构思课题并及时记下题目。

慢慢地,有了值得研究和写作的题目了,自己便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写作。这个时间是1989年,我26岁那年。我写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想象》,写作灵感来自李贺《马诗》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当介绍完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后,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个迷人场景中所有可能有的东西;再想象一匹骏马身处如此迷人场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渴望,渴望戴上金饰笼头,踏着清秋,驰骋沙场,一展雄风——联想到诗人以马自喻,渴望得到明君重用,一展报国才华的心境。整堂课,学生积极主动,气氛活跃,想象丰富,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都发了言,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我便把“想象与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课题来写。由于准备充分,教学素材也相对丰富,这篇1500字的小文不到三个小时便一气呵成写出了初稿。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觉得比较满意了以后,便开始用稿纸誊抄,当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工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抄好后再修改,修改后再誊抄。如此反复了五六遍之多。当时并没有急着投稿,因为心里不够踏实,总以为文章不行。

直到1990年初,我把稿子拿给学校的一位老师,请他提意见。他看了以后说:“文章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表达也流畅,可以投稿试试。”这位老师的话给了我勇气。当时没有电子邮箱、微信,一切只有靠人工传递。我便把誊抄好的稿子装入牛皮纸信封,写好邮编、地址、收信人、寄信人等,贴上邮票,到邮局把信十分慎重地寄了出去。记得当时抄了三份,分别寄给了一个报纸和两个杂志。后来才知道这属于一稿多投,有点违规。稿子寄出以后,便一直等待,几个月都没有音讯,以为石沉大海,没有希望了。直到六月中旬的一天,学校收发员给我送来一个长长的信封,信封上清晰地写着我的名字,寄信人是《云南教育报》编辑部。我感觉到我的文章发表了,于是急忙拆开信封,翻开崭新的报纸,里边散发出的清新的油墨香味,直袭鼻腔,沁人心脾,那种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报上清晰可见,我的文章《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想象》发表在报纸的第三版。报缝中还附有编辑老师的一行字迹漂亮的鼓励话语:“范先生,请常赐稿!”。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虽不至于奔走相告、欣喜若狂,但也抑制不住内心之喜悦,迅速地告诉了家人,家人自然更是为我高兴了。第二天学校也传开了,因为校阅览室就订有这份报纸。从这一天起,我发现老师们对我的态度、看我的眼神似乎也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鼓足了我写作的勇气。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走上了教育论文的写作之路。

开始的两年,我写了不少文章,也寄出了很多篇,但发表者甚少。我没有放弃,也不失望,只是一直坚持着,并把写作当作生活的重要部分来对待。寄出去没发表的稿子又重新拿来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后再寄出去。就这样不停地撰写新稿、修改旧稿,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到了1993年以后,我的教育论文便一发不可收,有时一年公开发表的文章竟高达13篇之多,而且很多都是发表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云南日报》《云南教育报》《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之友》《班主任之友》《天津教育》《云南教育》等报刊都发表过我的一些文章。其中,《重视生存教育》《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的心理挫折及克服》《谈校长的管理思维》《班主任谈话技巧“八要”》《学校不妨开设一门家政课》《培养灵感——让学生作文富于创造性》《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等近30篇文章还被国内一些报刊引用或转载。到了2000年,我公开发表的教育论文达到了103篇,同时还与人合著出版了培训教材《小学语文教学心理研究》,出版专著《教育艺术话语》。后来工作单位变动了,工作内容也有了拓展,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写作,2010年又撰写出版专著《教育现实问题透视》。一直到退休前均未停笔,仍然在搞课题、写文章。

搞研究必须写文章,写文章也是搞研究。由于写文章,我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工作能力得到了增强;也因为文章,很多人认识了我,教育系统的领导也注意到了我;还是因为文章,我被调到了教育学院,调到了教育局并做上了教育局的领导,做上了能为人民多做些事情的处级领导共23年。

其实,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者一名领导干部,不断地搞点研究,手头经常写点东西,于己于社会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于个人来说,首先可以使你勤奋。要研究,要写出一些别人认可的东西,就得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久而久之,勤奋的习惯便会养成。这无疑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莫大的助推作用。

其次能使你严谨。要研究并写出点有水平的东西,必须讲求科学性、逻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必须严密有序,符合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大到教育的思想方法,小到教育的某一个技巧,甚而一字一词的遣用,都要严密思考、仔细推敲。长此以往,一个人就会变得严谨有序,说话行事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三能缩短你的成熟周期。不断地从事研究和写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积极调动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人缩短成熟周期,提速发展进程。

于社会来说,一方面有利于为国家做好教育工作。结合教育搞科研,教育之规律、方法自然能得到熟练掌握,便能充分履行教书育人之使命。另一方面自己的独特感受、经验、方法写成文章发表出来,对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将产生启发,带来较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系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曲靖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