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
作者: 刘正寿 李敏 张堃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习历史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资源的利用与挖掘是学生价值观和历史认同感的重要抓手,学生能更好了解家乡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追溯自己的乡土发展,汲取前进动力,主动承担起家庭、社会乃至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为此,本文以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为例,探索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是以翠湖为中心而形成的云南革命文化圈。主要红色资源有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云南起义纪念馆、云南解放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朱德故居纪念馆、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等。这些红色遗址群之间是一个紧密的共同体,是近代云南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缩影。
一、乡土资源链接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彰显历史学科文化底蕴
乡土资源就是我们出生或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及民俗风情等。在选择乡土资源辅助高中历史教学时,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历史学习可视化,具有年代感的历史能触手可及,能从身边的历史探索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财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乡土资源链接到高中历史教材中,彰显了历史学科独特的文化底蕴。
历史学科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而形成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良好的发展。将乡土资源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相结合,活化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能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让历史学科有血有肉充满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它不能像其他学科可以复原和复制,学生在学习时难于理解,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掌握其内容。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乡土资源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真实地走进历史,在追溯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自己带进特定的历史,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与历史人物共奋进,实现情感的共鸣,整个过程能使学生的人文情感得到提升。
乡土资源是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学中巧妙地将乡土资源融入进高中历史教材,就需要挑选出内容适合,与高中历史教材契合度高、相关联的乡土资源。有时一个乡土资源适用于多课教学内容,有时多个乡土资源适用于一课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把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活动课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和考察乡土资源是落实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将活动课与乡土资源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促进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活动课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更好的辅助学生认识活动课的主题。因而,在选择乡土资源时就要注重各乡土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也要注重各乡土资源之间的距离,方便学生考察学习。
昆明翠湖有“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称誉,围绕翠湖形成了昆明翠湖博物馆群,这些文化遗址承载了昆明的气质和精神。昆明翠湖遗址群落,能从不同角度展现近代云南革命斗争的历史,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的考察学习,不仅能了解近现代云南地方史还能更好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增强学生云南近现代历史的文化自信,更能感受到昆明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历史故事,讲好昆明、云南故事。将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相结合能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将昆明红色遗址群落链接到高中历史教材中,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也能让历史教学具有温度和厚度。为此笔者将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整合,形成了关联性的教学融合。
二、乡土资源引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驱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乡土资源的开发就是师生之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实践能力,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历史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乡土资源注入高中历史教学,助推高中历史教学,将校外的乡土资源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依托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这一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学生感悟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人物,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赓续红色基因,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途径。
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全面系统的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事件和人物。利用乡土资源引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全面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脉络,让乡土资源真正助推高中历史教学。教学中可以将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乡土资源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任务的连续性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关联性,这样的学习任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利用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引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时,要注重昆明翠湖红色遗址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史实、人物,在近现代云南乃至全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多角度发散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设计学习任务,让研究性学习任务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重要法宝。为此,笔者依托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
三、乡土资源引领高中历史育人价值,构建历史课堂的灵动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乡土资源在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乡土资源来源于学生周边的历史,学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对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具有现实意义。将乡土资源课程植入到教学设计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灵动课堂,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学科的灵动性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情感需求,这也是历史灵动课堂的价值所在。通过灵动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以新的思维方式赋予了学生新的个体成长体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清晰历史发展的轮廓,还可以从微观角度洞悉历史发展的细节,从而激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思维及价值观的形成。为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当地文物局、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使学生提前了解到与教学内容关联的乡土资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情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被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时间的灵动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通过空间的灵动感受到乡土资源永恒的价值。最终学生在乡土地域、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替中,实现了历史学习的飞跃。
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教学时,笔者整合了昆明翠湖红色遗址群落,选择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作为本课教学资源的拓展材料,教学开展前组织学生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和走访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参观和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朱德的重要事迹尤其重点了解朱德在云南的重要事迹。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昆明朱德旧居是朱德革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契机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梳理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关于朱德在云南的关键时间点和重要事迹,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题。分别是“投笔从戎,寻找救国之路”、“远赴海外,寻求革命真理”、“毅然回国,开辟革命新路”、“战略转移,打开革命新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与朱德在云南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升华,通过不同主题不同时间段的学习,学生的思绪得到跳动,历史课堂充满灵动。学生了解到朱德与云南的不解之缘,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心灵得到了浸润,感受到自己的家乡云南是近代革命的熔炉,云岭大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者,激发了他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激情、爱国思想、建国奉献的情怀,学生进而形成对家乡云南的高度认同,传承云南的地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了解高中历史。将乡土资源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外延来进行拓展研究,将弥足珍贵的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能将高中历史和乡土资源的育人价值紧密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与此同时,乡土资源中的红色资源更能激发学生感受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心灵得到熏陶,拓展了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地涵养了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