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曾曦 杨晓炜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0

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却又面临着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低下,教师作文教学普遍低效的困境。鉴于这种现状,笔者依托昆明市“春城计划”杨晓炜工作室及“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策略”课题组开展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反思后,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全面总结。

一、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了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阅读层面具备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表达(写作)层面,学生要根据对象得体地表达,要有效传递信息,以满足生活中各个场景的交流沟通需要。

上述目标决定了该任务群所涵盖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小至交谈问候、礼貌劝说,大至新闻拟写、说明文撰写、调查报告等,故而教师在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计时,务必要跳出实用类文本仅指说明文之类的狭隘思维,要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用的听说读写都纳入其中,灵活地进行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而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应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为其未来应对社会生活做准备。

另一方面,实用性文本相较其他文体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和问题指向,语言要求清晰明了,内容要求准确而有针对性,一些特殊的应用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和规范,教师在进行任务群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实用性文本特点,不可将写作的目标大而泛之,在学习活动推进中,更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注实用性文本表达的对象、情境、交流目的与效果。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新课标》要求在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群设计时,要格外注意“创意表达”这一表述,教师应跳出学生写作只需写记叙文的固有思维,在鼓励学生写好一般散文的同时,学会多种表达技巧,抒真情,表见解;其次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文学类文本的创作,如进行诗歌、小小说甚至剧本的创作,感受文学类文本多样的美;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写影评,有能力的可以试着进行微电影的拍摄。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写作目标最终指向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但反过来说,只有具备了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才能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设计有趣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思考。但同时要注意活动应具备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且活动应与语文学科高度相关,始终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展开。

当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教师才能顺利推进写作活动的开展。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而自由地表达,充分表达后,又要从微小处解剖,如斟酌表达时的用词,理顺表达中的逻辑,反思表达的效果,从而做到“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实施框架

虽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各有其特点和不同的写作目标指向,但就其设计要素和实施路径来看是有共性的。《新大纲》中对学习任务群的描述,就已经包含设计情境、活动、过程、资源等要素了。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的共同学习和实践,构建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实施框架。框架中包含六个要素,这些要素按照逻辑链条紧密连接。学习主题统摄了整个学习任务群,是任务群的中心点;学习情境则搭建了一个学习的真实环境,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是学习任务群的背景;学习资源则是学习过程中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即教师为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性工具,是推进学习过程的有力辅助;学习活动(也可称为学习任务)则是学习任务群的骨血,它既以符合学习逻辑的系列任务搭建起了整个学习任务群的骨架,使得学习有迹可循,逐层深入,又以充实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学习成果评价包含了成果的生成与评价,学习成果的产生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可以帮助设计者改进设计。另外,学习任务群设计中恰当引入不同种类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反思改进,是所有教学过程的终点和重点,同时也是起点,在实施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及实施完成后,教师及时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修改设计,以使设计能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置学习主题

对于初中一线教师而言,学习任务群的主题可以包含学习目标及学习过程的概括。例如,本课题中,笔者所设计的主题“民族文化妙入文,巧绘场景笔生花”,既包含了学习目标的概括,即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创作关于云南民族文化作文的热情,以优美文笔表现云南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又包含了学习过程的概括,即学习借鉴《安塞腰鼓》中静态和动态场面描写的技巧。

基于学习主题所包含的两个要素,教师在进行任务群设计时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并能将学习目标精准地落实到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标、老教材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深入思考,结合学情、教材、资源等,拟定适切的学习目标,确定合适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习任务群的主题聚焦有力,落实深入。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写作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写作中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促使学生对真实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和思考,或者能将课堂所学外延至生活,学有所用。而真实情境的“真实”,其含义不仅仅在当下师生的“眼见为实”中,更应该包含了学生过去有所知,今天有接触,未来会涉及的一切;“情境”则是包含了各种情形的境况,这就决定了情境并非单一的、单调的。例如过去写作课,可能教师就以“今天我们学习写人”开始教学,这不仅是平板枯燥的引入,更忽略了学习情境的设置。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出发,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或大事要事,进而抓住一个可用的学习支点,总之,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本课题中段老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群《爱,常驻心田》,就以学校“爱,常驻心田”VLOG文案创作大赛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生活中的亲人,进而触发真实的爱与理解。又如马老师设计的《观点明确,发现精彩》中,提到了常见的社会现象,学校门口堵车是因为大家都执意将车停下来等孩子,后车在骂前车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这么做,引导学生谈论对此现象的看法,进而引入思辨写作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举例不难发现,重视学生生活基础,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就是要求教师在任务群的设计中不要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去写,扼杀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而是设置好富有生活气息和趣味的场景,消除学生对写的恐惧,促使其产生写的内驱力,为后续学习任务的推进做好铺垫。

(三)学习活动设计有度

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群的骨血,它以符合学习逻辑的系列活动搭建起了整个学习任务群的骨架,使得学生的学习有迹可循,逐层深入。同时,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又使学生在学习的广度、深度与精度都达到更好的成效。合理的活动密度,就是要求教师进行学习任务群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不要片面追求活动的丰富程度而安排过多任务,导致学习不充分,效率低下,甚至流于形式。

精心设计活动梯度,是要求各活动有明确的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的逻辑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里的作用,好比铺设登山阶梯的工人,使学生能稳扎稳打,步步高攀,最终一览众山。如马老师设计的《观点明确,发现精彩》学习任务群,活动一“回顾教材,明确‘观点’”立足所学课文,充分发掘了课程资源,又抓住关键词“观点”,使学生在写作前对所写文体特点有清晰的认知。活动二“寻找规律,明确句式”则使学生的思维从具象上升为抽象,把握文体语言表达的规律,为动笔写作做充分铺垫。活动三“实战演练,提炼观点”,则将口语表达进一步深化为书面表达。活动四“作文评价,交流提升”是学生对自己写作成果的回顾,在反思中促进其思维的培养,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保持开放的向度,是学习任务群中学习活动应有适度的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笔者所设计的《民族文化妙入文,巧绘场景笔生花》学习任务群,虽然课堂推进中要求聚焦云南傣族泼水节的场面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但在习作之中,又鼓励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以自己感兴趣的云南民族文化为素材,创作一篇关于云南民族文化的文章,突出其文化内涵和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内容,从而有创意地表达。

(四)多方整合学习资源

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写作教学设计中,学习资源既包括写作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而课外资源又有静态的和动态资源。如教科书、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推进写作活动的学习资源。

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时,要善于多方整合学习资源,凡是能为课堂所用,能促进学生学有所得的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赵老师《细笔落处写人物》学习任务群设计中,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有小说《台阶》,有《父爱》《代沟》《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书目,以大家的文字为引领,使学生充分感受细腻的文字刻画所塑造的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

教师应该整合学习资源,用好学习资源,不能只在备课阶段搜集资源,而应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和热心人,有随手收集资源的好习惯,经年累月的积累,才能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对学习资源信手拈来,且将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

(五)利用评价促进学习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瑞克·斯蒂金斯将促进学习的评价分为四种类型,即表现性评价、论述式评价、交流式评价和选择性反映评价。而就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而言,前三种评价方式使用较多。

表现性评价是所有表现中最为常见最受重视的评价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学生执行具体的操作时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量表来促进学生反思阶段或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而改进学习方法等。如笔者所设计的《民族文化妙入文,巧绘场景笔生花》学习任务群中的写作片段自评量表(见图1),从几个角度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所写片段是否达到了表达效果,将评价具体化,进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反思改进下一个片段的写作。

论述式评价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事物的优点、缺点、优化方案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过论述式评价来对某些产品、服务、活动等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提高其质量和受欢迎程度。论述式评价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在评价某一事物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考虑到该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适当安排论述式评价,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论述式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某一阶段或完成学习活动后的得与失。同样以《民族文化妙入文,巧绘场景笔生花》学习任务群为例,学生在进行了静态场面和动态场面的写作练习后,不仅有互评量表这样的表现性评价,也加入了教师的论述式评价,如此学生在完成场面描写这一主要的学习活动后,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之后的全篇写作中改进缺陷,发扬优势。

交流式评价简言之就是师生间的提问、讨论和访谈。这种评价的特点是即时性强和互动性强,在平时的授课中,语文教师经常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一评价方式。仍以《民族文化妙入文,巧绘场景笔生花》学习任务群为例,在学生写作抒情议论的片段后,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诵,推选出最佳语段,推选出的同学在班级朗诵,同学们讨论并评选出班级最优语段,就是促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反馈各自片段表达的优缺点,在班级朗诵,又能使优秀的片段得以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示范交流。笔者执教过程中,常常会请写得好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构思,这种举措往往比教师的点评更具有示范和引导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要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写作目标指向,联系学生生活,立足学情进行设计。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有科学有效的路径,如构建“学习任务群”的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框架。最后,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有恰当的策略:先制定清晰准确的学习主题,再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真实情境,接着设计密度合理、梯度明晰、向度开放的学习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在推进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多方整合学习资源,搭建好学习支架,学习活动过程中和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最终由教师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