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视角下的通海秀山文化研学设计
作者: 吴丽萍 张华俊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的通海县秀山中学,依托本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通海秀山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组织七年级学生开展跨学科背景下的秀山文化研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优秀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秀山文化研学背景
1.七年级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在这一阶段会面临许多学习上的转变:学科内容的深化和拓展相对小学阶段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需要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独立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需要更加注重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记忆和模仿;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秀山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地理、生物学、艺术等跨学科知识。在初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秀山文化研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
2.秀山文化研学的意义
通海秀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隅,秀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开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宗教、建筑、中国园林、匾联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名山,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现在秀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秀山总面积155万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5万多平方米,其内有历代名人墨客题写的匾100余块,对联200余副,诗300余首,还有碑刻若干,被誉为“匾山联海”滇南大观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的精神家园,也是通海官宦名流学风、家风传承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选择秀山作为研学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对通海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1)可以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秀山文化研学将历史、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七年级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秀山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秀山文化研学活动注重实践与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创新思维。
(3)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秀山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研学活动,七年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秀山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跨学科视角下的秀山文化研学设计
1.研学目的
(1)使学生深入了解秀山文化的内涵、特色,提升跨学科素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研学内容设计
以“探寻秀山文化,传承历史智慧”为主题,融合贯穿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内容。
(1)历史知识:了解秀山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红色文化等。
(2)地理知识:学习秀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生物学知识:了解秀山主要动植物及其分布。
(4)文学知识:欣赏秀山的诗词、匾联等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5)建筑知识:了解秀山文化的物质载体,亭台楼阁坊等。
(6)艺术知识:学习秀山的洞经、绘画、石雕、盆景等艺术形式。
3.研学形式设计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赴秀山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古建筑群、革命遗址、自然景观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通海秀山的魅力。
(2)导师讲解: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秀山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朱德革命故事、学习革命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研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如撰写研学报告、制作手抄报、文旅产品设计等。
4.研学活动准备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跨学科知识讲解培训,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多个研学任务。此外,准备必要的研学资料,如地图、历史文献、艺术作品等,以及必要的研学工具,如笔记本、相机、录音笔等。
5.研学要求
(1)跨学科学习: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研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2)团队合作与任务完成:各小组根据研学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学报告或展示作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研学总结与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可以是研学报告、PPT、视频、手抄报、文旅产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学体验和收获。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研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研学活动提供参考。
7.研学评估
(1)过程评估: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2)成果评估: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学报告的质量、展示的精彩程度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研学活动的成效。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达到研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感受学习乐趣,增强对秀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实践案例分析
2023年8月,通海县秀山中学策划并组织实施了秀山文化研学活动,该校500多名七年级学生参加。该活动以“初识秀山翠欲滴,一匾一联觅芳华”为主题,让学生走进秀山历史文化公园观察秀山的自然景观,了解秀山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参观“秀甲南滇”坊、町王庙、普光寺、清凉台、涌金寺等古建筑群,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欣赏秀山上的匾联、碑刻等文化遗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精神魅力;探寻新中国革命痕迹,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同时,学生还学习了如何运用文学知识理解和鉴赏这些文化遗产,理解了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了解身边事物,树立了全学科观。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了“一花一木,一人一石,一字一匾一联,一楼一故事”的研学内容(见上表)。
经过此次研学实践,我们认为,秀山文化研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问题观察、聆听、触摸、交流,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了他们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题探究和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另外,秀山文化研学活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学会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接触和了解秀山文化,学生还能够学习到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和提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本次通海秀山文化研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缺乏主动性,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主题班会的作品展示中的创意不足。在今后的研学活动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研学活动。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秀山文化研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提高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秀山文化研学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