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融通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设计

作者: 王琳

基于核心素养融通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设计0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路径可概括为研读课标和教材,找到核心素养的融通点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关联社会生活优选教学主题和教学情境;将素养具化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解决现实问题;全面、多元评价素养发展状况

国家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所学知识的素养转化。基于核心素养融通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融合贯穿基于主题的其他学科概念、知识结构、基本技能或思维方式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获得对历史更全面、系统、透彻的理解,是国家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中历史选必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历史、地理素养融通的跨学科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标、教材,寻找跨学科融合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展示了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本模块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出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也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不同学科领域整合起来,联结现实社会和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个或以上学科知识来开展有效的行动,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讲述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云南省使用的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3节《城镇化》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讲述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和城镇化的利弊。两课内容的共通之处,提供了跨学科教学的可能,但实施的必要性,取决于跨学科教学是否比单科教学更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本课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可分解为: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发展时空观念素养;能够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唯物史观素养;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的认识,发展家国情怀素养等等。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特定区域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可在历史条件下加深“区域认知”,在区域认知中形成“时空观念”。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家国情怀”体现了一致的人文追求——个体对社会和地球的责任感,热爱、保护人类生活的家园并努力寻求改善环境问题的方法。两者的融合可促成学生在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因此,将历史、地理基于素养融通开展“城市化”横向联结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科的协同育人。

二、优选主题,创设情境

主题是实现“跨学科”的中介,通常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有真实情境的综合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应对、解决。主题的选择既要准确反映教学的核心内容,又应凸显跨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2022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2025年将曲靖建成云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拉动了曲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笔者确定了“家乡的城市化变迁”这一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跨学科主题。

跨学科教学中,学科间并非简单叠加或牵强联系,而是探究真实情境,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需要。与学生认知范围适切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探究。笔者创设了“了解曲靖过去——观察曲靖现在——展望曲靖未来”的教学情境,串联历史、地理“城市化”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调用综合能力,投入情感和意志来解决家乡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三、细化素养要求,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目标

合理、适宜的跨学科教学目标,是跨学科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跨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关联主题和情境,将融通的素养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本课将“时空观念+区域认知”、“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素养目标细化,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分析曲靖街貌的变化,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主要评价指标。

2、通过研读图文史料,说明城市化演进的基本动力和历程,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分析图文史料,从时间演变和区域发展视角了解曲靖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分析曲靖城市化的特点。

4、通过恰当搜集、分类资料,论述如何辩证看待城市化进程。

5、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网络信息,探索曲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曲靖城市化发展建言献策。

(二)设计基于情境的教学活动

跨学科教学目标需要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本课围绕主题“家乡的城市化变迁”来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学习中运用跨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感悟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教学情境一:了解曲靖过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曲靖历史居住环境的演变。

(1)展示春秋时期的珠街八塔台古墓、三国时期味县、明清时期南宁县文化遗迹,了解曲靖地区古代居住环境由村落到军事集镇到城市的变迁。

(2)展示20世纪40年代驻曲美军拍摄的曲靖街貌和今天曲靖主城区街貌,引导学生对比近80年曲靖街貌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跨学科设计】采用“一境到底”的教学理念,以家乡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地理“城市化”概念和评价指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认知。

2、教学情境二:观察曲靖现在

(1)探究活动1——城市化的演进

材料一:世界城镇化趋势图。

材料二:2012——2021年曲靖市产业占GDP比重曲线图(单位:%);2011——2021年曲靖市城镇化率曲线图(单位:%)。(数据来自曲靖市统计局官方公众号。)

材料三:2010、2020年曲靖城镇化水平区域分布图。(图片来自许珊珊、张超论文《曲靖市2010—2020年农村城镇化进程评价》)。

思考1:依据教材第一子目和材料一说明工业化是如何推进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

思考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思考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2011-2020年曲靖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跨学科设计】从历史角度理解城市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程。借鉴地理“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内容,运用史料分析特定区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在了解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分析曲靖城市化的发展特点,协同发展“区域认知”与“时空观念”。

(2)探究活动2——城市化的影响

课前分组搜集、汇总、整理曲靖城市化给日常生活带来变化的图文材料。课中各组运用素材阐述自己看待城市化的观点,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

【跨学科设计】借鉴地理教材“城镇化的利弊”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第二、三、四子目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通过搜集、运用史料论述现实问题,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城市化的利弊和实质。

3、教学情境三:展望曲靖未来

(1)探究活动3——城市化的未来

登陆曲靖市政府网(https://www.qj.gov.cn/),搜索曲靖市三年行动计划。任选与城市化相关的一项(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镇绿化品质提升等),结合曲靖城市化发展特点和现状对计划进行说明。谈一谈曲靖的城市化建设我能做什么?

【跨学科设计】了解家乡城市化规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建设家乡的意愿。实现“人地协调观”与“家国情怀”的协同发展,促成学生在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课后实践探究活动——助力曲靖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依据“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每组选择2种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参观曲靖市规划展览馆、登录曲靖市政府网、“数说曲靖”公众号等方式,了解该指标发展状况。在与国家城市化指标数据(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两条合理性建议,提交至曲靖市人民政府12345交流平台(https://www.qj.gov.cn/qj12345/)。

【跨学科设计】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在整合性理解历史、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为家乡城市化发展建言献策,体现探究的现实价值。

(三)制定教学评价

相较一般的学科评价,跨学科教学评价更强调评价内容在价值上的综合性、认识上的实践性和学生发展的进阶性。“家乡城市化变迁”跨学科教学建立在历史、地理学科具有关联性的核心素养之上,融通的素养呈现了一致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导向,即探究家乡变化的能力、关心家乡命运的态度和责任。笔者将探究能力和态度责任细化为参与、协作、探究、反思、创新、成果六个维度八项指标,制定了如下的学习评价表,从自评、他评、师评三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产出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也为评估教师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家乡城市化变迁”跨学科教学,通过推动历史、地理学科间的互动建构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城市化”新的认知和理解,实现了1+1>2的教学效果。基于核心素养融通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设计,首先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仔细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挖掘高中各学科教材与历史教材的交叉知识,找到核心素养的融通点进行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其次,要从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实际、学科与社会等结合点入手,优选跨学科教学主题和教学情境;第三,要将融通的素养具化为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达成素养的培养;最后,要围绕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全面、多元地评价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不是指多门学科知识拼盘组合,跨学科教学不是为了“跨”学科,而是需要跨学科。只有寄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跨学科主题和概念,才值得被选择。为了避免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形式化,跨学科主题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还应依据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及主题本身的真实性、启发性。跨学科教学实践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考留白。

总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情、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整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对于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