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李东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以诗入史,利用诗歌特有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不仅可以活跃历史课堂,有效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文史知识,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一、诗歌点燃精彩课堂,史实洞见古今真知
诗歌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乘着诗歌的翅膀遨游历史的殿堂,领略历史本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中得到教化和启迪,提升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借诗讲史,以史赏诗。学习《红军的长征》时,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引用该诗,一幅幅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长征画面浮现脑海。英勇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战胜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投入全民抗日的洪流之中。
这首革命乐观主义的千古绝唱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写的,全诗以乐观心态、豪迈气概表达了对胜利的欣喜和对困难的蔑视。千难万险的长征路把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衬托得光耀千秋,诗中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长征精神一样,永放光芒。
从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学生认识到,如今我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同样需要坚韧的品质、乐观的心态、不屈的意志,只要执着地追求梦想,不抛弃、不放弃,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学习《秦的大一统》时,引用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千古一帝秦始皇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他完成统一中华的伟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建中国政制,确立中华版图,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余年的专制格局,建立起疆域辽阔、高度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华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民族心理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
二、诗歌寄寓审美欣赏,史实传承民族精神
诗歌的点缀,可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到历史的真。诗歌在教学中是调味品、催化剂,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轻松、快速、持久地掌握历史知识。
学习《楚汉战争》时,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来丰富对项羽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诗人对南宋政府偏安江南一隅的强烈愤慨和对项羽的赞颂。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不愿退回江东,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如果当时项羽退回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他不愿苟且偷生,而是选择慷慨赴死。
乌江自刎的英雄壮举,是大丈夫顶天立地、责任担当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精彩与无奈,也可以看到充满温情的人性之美。如今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但人间依旧有英雄气在纵横驰骋。
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引用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奉命收复新疆,消灭了阿古柏侵略军。在收复的土地上,他关注民生,注重生态,沿途栽柳,“左公柳”至今依然茁壮挺立在新疆大地。左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抬棺西征,为这次征战增添了无穷的英雄魅力。军队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援,从侵略者手中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左公的功绩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土地是民族生存之源,英雄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志士将生命献给这片土地,他们的英雄壮举,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三、诗歌培养学生气质,史实温润思想内涵
教学中诗歌的应用,可升华学生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做有气质、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是活的灵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将思想教育渗透历史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基础知识教学的始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讲授《香港、澳门回归》时,引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
诗中的“七子”,是指“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岛、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屈辱史,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写满了历史上这极为不堪的一页,诗人痛苦而焦灼地注视着那一块块被列强侵占的土地,写下了催人泪下的《七子之歌》,读之让人悲恸不已。
正是像闻一多这样的爱国志士奔走呼号、顽强抗争,唤起了国人的爱国激情,使全民族投入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奋斗中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荣辱与共,殊死抗争,终使“七子”回到母亲怀抱。
学生从诗歌中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从史实里认识爱国志士对列强侵略行径的憎恶和抗击,由此根植下为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学习的动力。
学习《祖国统一大业》时,引用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是作者在泪水中写下,读者在哭声中读完的乡愁,是一首触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隐痛的哀歌。诗人思念家园、渴望祖国统一,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道出了众多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学生从诗歌中读出令人泪目的骨肉分离,读出厚重深沉的民族情感,认识到分裂祖国的行径终将失败。两岸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是亘古不变的,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心声,是人心所向,历史必然。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向心力,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共同创造伟大的中华文明。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共同意识,又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诗歌畅想美好未来,史实昭示灿烂前景
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史诗文化,孕育着无限生机。历史与诗歌的有机结合,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分析现实、展望未来的能力。
学习《丝绸之路》时,引用一首今人创作的《咏张骞》:当年回马望长安,壮士一别远汉关。首使十三年岁久,再行千万里程艰。张君信义蛮夷爱,华夏文明异域宣。薪火遥播功业厚,千秋永载史书间。
公元前138年,为寻求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张骞踏上“凿空”的艰辛历程,开始了打通丝绸之路的艰难探索,他冲破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同众多民族进行了沟通交流。丝绸之路开启了连通东西方的道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张骞坚守信念与艰辛“凿空”的卓越贡献。我们学习他、敬仰他,更要传承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丝路跨过千山万壑,走过酷暑严冬,两千多年来,依旧焕发着蓬勃生机。世界各国文明在这条路上碰撞、交融、创新。今天学习它,是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也是追溯开拓者的价值回归,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不仅发生在过去、现在,也将发生在未来。
如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得到最好的诠释。丝绸之路光辉灿烂的前景正呈现在世界面前,在这条路上,中国秉持包容和平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如今中国改革的步伐更快,开放的力度更大,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的伟业中必将给世界带来丰厚的发展红利。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化璀璨夺目,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均能为历史课堂所用。把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