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新途径

作者: 李贵富

例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新途径0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五个方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途径,供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课标倡导“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务必将“德育”作为工作的首要使命。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学生必备的“立德”之本。培养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专项活动,如历史剧本创作、历史主题演讲、历史博物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思考、感悟历史的思想价值,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立德”的精神营养。通过形式多样的历史专项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解决对历史的认知问题,增加他们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核心素养。

例如,开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寻甸县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课外采访活动。纪念馆位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建于1977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近现代史及国庆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寻甸县,3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并对强渡金沙江作具体部署。1936年4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再次长征进入寻甸县,并于4月9日进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连克十座县城,从丽江的石鼓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本次采访活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大量的珍贵文物,让学生们现场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处境和丰功伟绩,爱国、爱家、爱红军的情怀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样的专项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感性认识,又培育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可谓一举多得。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素养

历史研究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历史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教学,笔者采用的就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课前一周,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变”“经济发展概况”“基础建设”“军事与国防发展”“高新科技”“外交成就”六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统筹本组同学收集与本组主题相关的数据、图片、代表人物及其事迹等资料,形成汇报材料。上课伊始,笔者主持各组代表逐一上台汇报。本堂课,教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查找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沟通交流的素养。

三、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引入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情境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短视频、影视剧、歌曲、文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听课的专注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开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时,笔者以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片头导入,通过直观的影视资料,展现秦王朝的恢宏气势及嬴政威武神勇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到“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一节时,笔者通过PPT展示《史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伐无道,诛暴秦”、“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秦王朝速亡的原因,培养了他们分析、评论历史事实的基本素养。

四、注重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辨素养

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高中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历史人物的品质、行为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是一门有情感色彩的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组织演讲赛和辩论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思辨素养。

例如,上完《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后,笔者在班上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争霸赛。本次擂台赛主题为:“中外变法之比较”。子命题为:“变法的动因比较”、“变法的内容比较”、“变法的作用比较”、“变法者比较”。比赛的形式为:演讲+质疑+答辩。赛前,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指定准备一个子命题,并各推选一名演讲人、质疑人、答辩人。比赛开始,A组演讲人发表演讲,讲完后由其他三个组的质疑人进行现场提问,由A组答辩人回答。按照这样的模式,继续完成BCD三个组的演讲及答辩任务。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评出各组最终得分,决出冠亚季军,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本次比赛活动,场面十分热烈,气氛十分活跃,增强了学生对中外变法这一重要知识的认知深度,激发了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思辨素养。

五、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素养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高中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历史可以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通过学习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历史可以与地理相结合,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变迁,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还可以与政治、经济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例如,开展《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一节教学时,笔者特意尝试了一次跨学科教学,关联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阿房宫赋》一文。《阿房宫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将宫殿建筑之恢宏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通过语文课文《阿房宫赋》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对秦末暴政就有了较为具体、直观的认知,能很快明白“秦速亡”的真正原因,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跨学科学习,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思维等综合素养。

六、强化历史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他们的历史实践素养。通过组织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档案馆等场所,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化历史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模拟考古、制作历史模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素养。

例如,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临摹名画《蒙娜丽莎》;讲到中国书法艺术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临摹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讲到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制泥俑、泥马、泥兵器等;讲到埃及金字塔,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小石块堆叠金字塔模型……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既可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素养。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新途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素养,需要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注重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辨素养,教师要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素养,还要强化历史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素养,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