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活动辅导策略探究
作者: 马艳芬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从教学内容上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从古至今的优秀文章,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素养、为人处世之道具有一定的启发,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与价值观,因此,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在语文学习中,“读”和“写”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读的角度看,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内容扩展视野,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思维也能够得到拓展,就学习的过程而言,阅读相当于将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汲取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储备,以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同时,在阅读中,能体会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写的角度看,通过写作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表达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初中阶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会对写作的提升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而写作的提升又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的内容,在语文学习中发挥1+1>2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1.阅读和写作没有有效融合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方面是分阶段、分模块进行的,相对而言,阅读和写作处于割裂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阅读存在问题、写作也存在问题,语文学科处于学习困难阶段。当下,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在核心素养概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均有待提升,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改善。
2.过度强调技巧学习
在当前的教学环节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语文教师都过度地强调语文的各种技巧,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造成了舍本逐末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对文章结构、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讲授。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偏重于对学生文章整体布局的讲解,强行将学生拉到写作训练中。这二者的教学,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领,使学生在阅读时无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至于在写作时无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3.教学方式单一、固化
虽然当下科技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但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并不够紧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新课标一直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但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列出一般的阅读框架或写作框架,如果是阅读教学,学生只需要在文中找到对应内容填写进去;如果是写作教学,学生只要往框架里填写内容就可以了。长期下去,学生对阅读和作文的理解就是根据框架填空。在写作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其自身实际的写作能力提高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与感悟,长期的训练也无法提升其写作素养。
三、改善读写活动的辅导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
就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紧紧围绕语文教材,对文章中的优美词汇细细品味,同时将语言积累应用到写作中。例如,在讲解《行路难》时,要重视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讲授,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其中的乐达情怀,感受到诗人的豁然心胸,这样学生在进行困难、磨难相关的写作时,也可以将这句诗引用到文章中,不仅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同样情怀,还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经典段落、语句的讲解,重视讲解其中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熟练应用。例如韩愈的《师说》,开篇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内容实际上统领了全文,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该从这句话的含义翻译出发,扩展到这句话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开篇点题,统领全文,有效应用。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教会学生阅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2.扩展课外阅读训练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后,仅仅是教材中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扩展,通过课外阅读验证学到的阅读方式与技巧。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都会通过故事传达一定的哲理或人生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成语故事等古典文化作为课外阅读教辅,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以告诉学生看待人或事时,不能从单方面出发,要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将阅读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方面、多角度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走深、走实,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加强学习训练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部分,写作的前提是阅读,只有阅读量足够庞大,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才能结合实际写出自己心里所想的样子,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情感。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将阅读变成主动行为,让学生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更能在阅读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例如:在布置写实作文之前,给学生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寻找、去观察自己想要写的是什么,搜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描写,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去观察事物的特点及细节。如果是写人物的作文,那就用一个星期去寻找所描写人物的事迹。假如写的是李白,那么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搜索有关李白的事迹,通过对李白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写作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实现真才实学的展现。
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是从逻辑结构入手。要重视学生写作顺序的构建。一般而言,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后,会对写作的结构有所忽视,导致文章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鲜明地突出主题。所以,在阅读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使其应用到写作练习中。如郦道元的《三峡》,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总写三峡的景观,第二——四段分写三峡的四时之景,最后对三峡的景色进行了总结,在教材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强调《三峡》的文章结构,使学生对结构学形成一定的概念,在写作中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二是对范文进行模仿。初中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在布局结构、语言运用上都具有一定的独到性,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些内容进行模仿,培养学生组织框架结构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
综上所述,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扩展眼界,为写作提供素材与参考,同时提升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说,如果学生文章写得好,那么可以肯定他有广泛而深厚的阅读积累。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大多数写作较好的学生都喜欢阅读,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好词好句,能够模仿文章的行文结构,懂得如何构筑优秀的文章。所以,在初中阶段,语文老师要多帮助学生感受生活,要多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要重视将阅读和写作融入整个语文教学中,使二者发挥出相辅相成的作用,实现共同巩固,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