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音乐技术在音乐演唱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作者: 刘涛数字技术在当今各行各业中被广泛运用,在教育行业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辅助角色。数字音乐技术近年更多用于声乐教学中,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能优化声乐表演的准备流程,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展现平台与反馈机制,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表演技能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演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顺应时代潮流,怎么将数字音乐技术迁移到中小学音乐课演唱教学中是当下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笔者运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核心功能,结合《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课标》)对演唱教学的内容及学业要求,全面阐述数字音乐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演唱教学的实践与运用。
一、数字音乐技术辅助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姿势、呼吸、发声状态训练
《课标》对演唱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总结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进行演唱,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绪、情感,能融入自己的想法表现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运用数字音乐的实时反馈技术、音乐合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将抽象、枯燥的练习变得直观、生动,从而增强演唱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字音乐技术辅助唱歌姿势的训练
唱歌姿势是歌唱的重要前提,也是歌唱时呼吸和发声的保证,是不可被忽视的训练内容。在歌唱过程中,唱歌的姿势影响发声器官的健康问题,也是获得良好声音的保证。苏联著名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过,“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录像回放功能,可以录下学习者在发声过程中的各种姿势和状态,并通过回放,让学生通过自我鉴赏发现自身歌唱姿势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歌唱姿势学习的趣味性。教师通过在课前录制正确的歌唱姿势的相关动画,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让学生随时提醒自己什么样的姿势才是正确的。
数字化技术记录详细数据,让学习者观察到具体问题,改进不足。错误姿势矫正的精确度和效率,增强了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减少了出错概率。
(二)数字音乐技术辅助演唱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正确的呼吸对歌唱状态和演唱质量有直接影响。正确的呼吸是发声训练的基础,相对而言,胸腹式联合呼吸结合胸式和腹式呼吸的优势,是公认的科学呼吸方法。”该方法是运用歌唱的所有肌肉群来对呼吸进行共同控制的一种呼吸方法,是符合呼吸的自然规律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呼吸方法。
在传统演唱教学中,教师凭经验传授呼吸方法,但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感受。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RI)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能更生动展示呼吸方法,包括胸式、腹式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展示肌肉工作状态。学习者能身临其境感受,了解不适合歌唱的呼吸方式。数字化技术还能实时监测肺活量,找到最佳歌唱时的点,推进呼吸规范学习。数字化技术提升了歌唱呼吸的科学性。
(三)数字音乐技术辅助声乐学习中发声状态训练
演唱学习者要获得良好的歌唱声音,必须经过长期的重复训练,不断练习和改正,以保持良好的发声状态。学生不仅需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学习过程中不仅难教,而且难改,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方法就很难纠正,因此教学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数字化技术引入发声状态训练中,主要运用像Steinberg公司的Cubase这类录音软件,不仅可以完成音频录音的制作和编辑工作,而且还可以运用其中的频谱分析仪设备对详细分析演唱者的频谱。例如不同频率下,演唱者所发出的声音效果也不同,例如20~50Hz频率下,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比较厚重,但是却给人浑浊不清的感觉;250~2000Hz频率的声音,会因为提升过多而发出类似扩音喇叭的声音,发闷而且使听觉疲劳;而如果3000~4000Hz频率之间的声音,则会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以及语言穿透力,语言不会被音乐淹没。
另外,在发声训练中常遇到声音挤卡、压喉或漏气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通过声音音色体现。声音挤卡是因为歌唱时非必要肌肉参与工作,使主要发声肌肉无法充分发挥,导致胸闷、嗓子紧、下巴和口腔不听指挥。高音时,喉结上升导致声音挤卡。男高音的喉结对声音形成和声带紧张度有直接影响。声带过低会紧张,过高则失去弹性。实时反馈技术可及时分析发声音频,将学习者的音频状态通过分析图清晰展现,并与教师正确发声音频图对比,结合音频频率效果图,让学生明白闭口音的音频状态,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歌唱状态。
最后,歌唱时声门闭合不良、漏气是训练中常见问题。初学阶段容易忽略此问题,但随着学习深入,该问题愈发明显且难以纠正。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声音状态及丰富经验。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检测声门挤卡和声音压喉状态,通过频谱分析对比发现声门漏气问题。数字化系统通过图像显示,使学生明白漏气是声带闭合控制不当造成,可提醒学生,并根据数值调整,直至达到发声训练要求。
二、数字音乐技术辅助演唱教学中的情感、和伴奏、舞台实践训练
演唱教学中,从演唱学习到舞台表演是将声乐基础和声乐技巧全面融合的一个过程,是学习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演唱者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声乐技巧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分析作品领悟到创作者的意图,从而将作品从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用歌声传达各种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传授许多声乐学习和舞台表演的技巧,但是学习者往往会在真正表演时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技巧,因此需要多听、多看、多想,同时多表演才能够通过日常声乐表演总结出经验。另外,所有表演者在面对不同心理、环境以及生理等客观因素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演唱效果,因此长时间的锻炼是演唱者具备良好表演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演唱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才能够达到一定的表演能力。数字化技术辅助声乐表演学习,可以弥补声乐表演学习的直观性、科学性以及互动性缺乏的问题,从而迅速提升声乐表演的学习效率。
(一)数字音乐技术辅助演唱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古人云:“情者歌之根。”充分说明歌唱中情的重要作用。创作者在创作一首作品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情感纳入作品之中,而歌唱者在品读作品之后,要将作者的情感、意图与自己的情感进行叠加之后演唱出来,属于第二次创作,情感训练非常关键。学生进行情感训练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乐感,还需要深厚且丰富的学习经历与情感经历。良好的乐感是音乐学习者在先天能力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丰富的学习经历和情感经历,是后天长时间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必须经过耐心地训练,传统情感训练有时候只能靠导师的经验传达,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互动性,因此难以调动学习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师为学生展示音乐资料和优秀作品时,利用数字音乐技术中的音乐合成功能,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这首歌曲传达的是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对于没有出国经验的学习者,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音画的结合还原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二)数字音乐技术辅助演唱教学中的和伴奏能力训练
演唱教学中学生的和伴奏能力训练是演唱者跟伴奏者之间相互配合,使演唱表现更加完美,歌声更加动人的重要技巧。如果演唱时的伴奏过于单一或者歌声与伴奏配合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演唱出的音乐的优美程度。在传统演唱教学中,教师一般既负责对学习者的歌唱问题进行更正,又负责运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来为学生进行伴奏。教师在认真弹奏伴奏的同时还需要对学习者的歌唱情况认真分析,因此对教学效率比较低。在这种单一的伴奏模式的训练下,学生对多种乐队伴奏形式下的演唱无法适应,严重阻碍了声乐学习的实用性。原本应该用交响乐队伴奏的大型经典声乐作品,由于受条件限制,采用单一的钢琴伴奏显然无法满足表现此类声乐作品的需求,运用数字化技术恰好可以实现风格形式多样的声乐表现。另外,数字音乐技术不仅可以弥补单一伴奏的问题,而且结合录音、回放的功能让学习者观测到自己与伴奏配合的表现,从而清楚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数字音乐技术辅助演唱教学中的舞台实践训练
演唱教学中舞台实践是让学生将歌曲理解与个人感受融合传递的训练,旨在将美妙的歌声传达给观众。传统教学中,离开教室或舞台演唱就不能进行。数字化技术首先可为学生创造“泛在式”表演环境,如在家、学校等任何场所进行表演。其次数字音乐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的舞台效果,让演唱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演唱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演唱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舞台设计,让演唱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来定制舞台效果。
另外,运用数字化技术录制老师和学生的演唱过程,通过软件分析差异,如表演时动作幅度与演唱的协调性等。这种训练像照镜子,直观反映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舞台表演自信、适应舞台,提高教学效率与娱乐性。
综上所述,数字音乐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演唱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演资源和手段,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表演技能和音乐素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