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作者: 车飒

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育人价值0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灵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对国家文化传承的积极贡献。本文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搭建起文化互通中西的桥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的融合,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一、新课程标准对传统文化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体强化了英语课程的“中国底色”,对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不仅突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承,形成价值判断,发展贡献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源,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习俗、礼仪、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是新课标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培养出爱国强国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传统文化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了解,更强调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英语教学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

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当下,英语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方法,恰到好处地选取及运用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构建系统化教学模式,通过英语教学,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够让中国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实现教学育人的功能。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力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英语教学是打开学生与世界联系的一个窗口,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从中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习俗和价值观,对比和体验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例如,通过阅读英语文学经典,学生可以对比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通过欣赏英语歌曲和电影,学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跨文化的体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五千多年东方文明历史对西方国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跨文化交际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外语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而其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便成了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丰富的交流话题和文化素材,从而更加轻松地交流和沟通。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习俗等,为不同国家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增进双方的交流。

在世界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和国际交流机会。比如,学生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担任文化交流使者等,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交流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学生国际交流与学习,增强不同国家之间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四、学科教学中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更好地发挥英语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进一步激发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种思想碰撞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强化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教材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Go for it九年级教材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如下: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Go for it九年级教材中,共有14个单元,其中9个单元都穿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涵盖范围较广,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第二单元,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春节时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等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都融入生活当中,让学生欣赏了解并传承。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日子,许多人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天,家人共享美食、赏月。中秋节强调家庭的温暖和和睦,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中秋节也是感恩和祈福的时刻。人们会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希望家人和亲人幸福康健。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表达了对家庭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幸福和美好未来的期许。除此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创新理念,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改革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好阶梯。

五、强化外语教学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教材作为学生知识的资源库和为学生导学的读本,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强化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教材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如节日习俗、传统美食、寓言故事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比如:九年级Unit 9中国民间音乐《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话题围绕中国民间音乐及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展开,通过语篇阅读学习,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民间音乐和音乐家的了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Unit 10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围绕世界各国的礼仪和习俗,要求学生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并感受不同国家的礼仪习俗,学会不同场合的得体表现,认可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尊重他国的文化风俗和礼仪。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和礼仪,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做到入乡随俗,提升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时注重搭建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补充,是教师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涵养品德、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科素养培养,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助推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课堂和课后作业,让传统文化巧妙而适宜地融入学生的作业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其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实现外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多元文化的认同,培养坚强意志,形成健康人生观。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和跨文化意识,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本土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