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雷积才 霍祖彩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物理核心素养进行了规定和诠释。“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因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三维目标”到“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理念更新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结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对现状进行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策略借鉴TALIS调查问卷,数据主要来自保山市五县市区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教师228名,其中,乡镇126名占55.26%;县城54名占23.68%;农村41名占17.98%;城乡结合部7名占3.07%。学生3642名。本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和维度情况参见表1、表2。
三、结果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依标教学”认识到位,能够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对“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的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在“结合学习内容,你布置给学生‘跨学科实践’的任务”和“在教学设计中,你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两个问题中,回答“经常”和“总是”的分别占14.47%和27.63%。这充分说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体现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二)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现状
观察表3和表4可以发现,教师对“合作、探究、小组学习”的理念是认同的,但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
(三)教师研训情况现状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参加过最多的教研活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集体备课,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优秀教师观摩课。但是,最有效教研活动前三位是优秀教师观摩课、集体备课、观教学名师课堂实录。从这个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教师的需求和提供的活动并不完全匹配。
(四)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分析
从学生问卷可以看出,客观上反映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问题:一是不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如在“教师在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采用的方法”一题中,“教师讲”占11.2%,“教师做实验”占14.46%,“教师做实验后学生再做实验”占68.49%,“学生自己做实验”仅占5.85%。在“老师为学生布置至少要一周才能完成的项目作业”一题中,“总是”占4.83%,“经常”占12.58%。由此可见,物理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学以致用,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不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如认为物理学科最有趣的学生比例为80.05%,但喜欢上物理课的学生占比却只有12.72%。三是不注重物理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师注重知识讲解,高阶思维能力培育不足。如在“你能否对收集的初步信息进行整理和清晰的归类从而归纳出物理的内在规律”一题中,只有16.03%的学生选择“基本能”,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应用创新。
四、启示与建议
(一)以深度学习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回答好“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落实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学习物理获得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从而培育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就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这就是所谓深度学习。那么深度学习强调的“深”在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呢?教师应充分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任务群,让学生身心参与、情感参与。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刻解读,把静态的教材内容变为动态的挑战性任务,不断将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变为结构化、系统化的;在教学活动中,以思维为中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问题-探究-发现-应用-迁移-创新”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学习方式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物理,不是“听”物理,也不是“读”物理,应该是“做”物理,即在研究物理的实践中学习物理。新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真实情景,在真实情景中构建物理模型,并解决问题,注重“做中学”“用中学”,特别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问卷调查暴露了物理课堂教学的短板。通过实践发现,项目式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跨学科实践的有效抓手和载体。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称为“PBL”,可以总结为一种建构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景提出问题,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相关知识与资料进行项目实施,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项目式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项目主题,依据主题设计探究任务,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按要求共同设计方案、完成探究任务,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充分展示、讨论,小组反思改进,形成一个闭环学习系统。教师让学习真实发生,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八章“电功率”时,教师就可以用“我身边的用电器”为主题(学生可以带电饭锅),从阅读说明书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电功、电功率等概念,再延伸至效率、家庭电路、用电器电路等相关知识,最终形成“能量”这一大概念。
(三)以课例研修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高质量的教研支撑。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实质都是从知识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学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每位教师的努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必须触及教师的内心深处,构建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共同体的观课、磨课、研课、评课等学习活动,普通教师可以习得优秀教师通常难以言表的隐性知识,再通过个人理解建构自己的隐性知识,并且在恰当的研修场合加以表达,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增值和扩大再生产,为共同体内部教师所共享和吸收。因此,保山市着力构建市、县、校三级网络平台,构建“高黎贡云”交流平台,每月确定研修主题,开展“线上+线下”课例研修,开展“同课·共研·互评”研修活动,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体物理教师深入研究课标理念,细化课标内容,深度教学、项目式学习和课例研修是落实课标的载体和抓手,其中课例研修是前提、深度学习是根本、项目式学习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三位一体”的推动课堂改革的模式,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本文系保山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立项编号:145sm23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